随着年龄增长理解了父亲  王玮

随着年龄增长理解了父亲 王玮

2019-11-10    13'15''

主播: 虹木

200 1

介绍:
        随着年龄增长理解了父亲-----                     作者:  王玮               年,年又来了,随着年又一次的到来,我又长了一岁,慢慢的随着对年的理解也对我的父亲越来越理解了,人啊,什么时候都是为人性、人情而活着,可能在生活中会失去一些对亲人的照顾,也许会落一些怨恨,可是每一个人,他内心还有血脉的亲情,那是千年宗亲的秉性留存。        母亲怨了父亲一辈子,就知道顾他那个穷家。父亲的工资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一月70多块,母亲每月50多块,按理说一个42.5元的工资在当时就能养活一个家庭,而我们是一个双工资的家庭每月日子过得仍然很紧张,父亲每月都给他那个穷家寄钱,时不时爷爷还来家里找父亲急着要钱解穷家的急需,为此父母不知吵了多少架,我们也跟着受过多少气,挨过多少不知原因就拿我们出气的打,母亲怨儿女恨,父亲到了黄泉之下,儿女的心中也一直有怨。         父亲老了,他心里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就是想将爷爷奶奶的坟迁到一块,村里的旧俗太多了,没有办成,也没有得到弟弟和侄子的理解。父亲深感时日不多,留下一封写给弟弟的信,那是一封情书,也是一封人生的总结,更是一封怨愁和对人性人情不解的书信,我没有把它寄出去,不知寄到哪里,让怨留长,还是让那心中一点点慈善留给这个一生长工的父亲积德的行为留存,我选择了无声。        父亲的祖辈是明朝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到陕西省的,父亲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在家排行老二,家中有六亩薄田,由于聪明好学从小被送到私塾读书,他的哥哥在家务农,在地主周家读书后帮助做一些零活,得几个零钱交给母亲,家一片祥和。         父亲读书读到十四岁,奶奶生下叔叔得产后风去了,家,一个完整的家就这样塌了。父亲放下书包,把地主周家的麻花锅盔拿到武功镇的集市上去卖,每天披星戴月来回走近八十里路,为的是让弟妹读书,减少爷爷的负担,起早贪黑开始担负起割草喂牛务农等大人的劳动。        解放了,土地充公了,国家建设需要有文化的年青人,父亲心动了,可是爷爷怎么会让一个年满十七岁的小伙子外出打工?县上又来招人了,父亲跪在村南大槐树下的王家词堂里向爷爷发誓,出去挣的钱都寄给爷爷,供弟妹读书,供爷爷家用。十七岁,父亲踏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从此每月工资按时寄回家乡,供出了一个高中生的弟弟。        爷爷很得意,在村里也有了尊严和地位,摸着山羊胡子,我儿在外给我挣钱呢!家中的日子不论孙子定婚,女儿出嫁,缺盐少衣,儿女孙子几大家都伸手要钱,这几大家人没有人领父亲的情,钱是爷爷给的,父亲给家里寄钱是应该的,要不然你怎能娶一个城里的姑娘当老婆,不要忘本,不然你还是一个农民。        父亲是一个好儿子,但绝不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        做为儿女不能理解他的苦衷,妻子不能理解他的无奈,他烦的时候也无处诉说,更舍不得喝一口酒解愁,因为他挣下的钱后边有那一个个带有乡音的影子在等待,错过了日子爷爷可能背着搭链就来了。!!!         怨父亲因为不了解父亲,一家自有一家的苦衷,后来爷爷走了,父亲仍然还是一分钱都舍不得花,一辈子也没有得到享有人的尊重和儿女的理解。        父亲临终前我和他有一次谈话,父亲说老家的人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但责任义务他是尽了一生的努力,你们不愁吃喝,而老家的人也是亲人,我有一点能力都要回报生我的家乡,更不能让老父亲和家人在村人面前差人一等。         这就是要强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