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一切武志红式的‘原生家庭决定论'都是耍流氓'”。标题着实引人注目。点进去一看,原来是被“标题党”的。真正的标题是,“被过度瞩目的原生家庭,及当代育儿焦虑”。挺正常的。文章的内容也很不错。当然,大概作者柯晗是留英心理学PhD的缘故,文章写的比较学术,用了很多抽象的概念,并不是那么贴近我们这些妈妈的日常生活,难免有些晦涩。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和审视武志红的过程和心得。
我是在2013年开始接触到武志红的文章,一读就被吸引了,把他所有的文章和一些书都找来看了个遍。他很擅长把深奥的理论结合到具体的案例当中,语言平实,逻辑清晰,让读者产生一种“哦,原来我也是这样!”的感觉。
那段时间正是我的人生低谷期。人大凡都是这样一种动物,顺风顺水的时候总想着好了便会更好,一切的隐患和心理纠结都可以忽视。但是一旦遇到难以跨过的障碍的时候,所有的好似乎都难以抵挡内心的恐惧和忧伤。我迫切地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原生家庭的概念就在那个时候走进了我的视野。我开始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自己。抓住自己一丝一缕的情绪,寻找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钥匙,最终面对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那是一段相当艰难的旅程。因为从来没有那么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居然深藏了那么多的怨恨,恐惧和阴影。
在这个过程中,武志红可以说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尤其是他剖析自己的抑郁症的那一篇,让我知道,原来人可以如此坦诚地公开和讨论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可以如此坦然地批评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以前那个把父亲当作精神支柱的我,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度,站在一个高度来审视自己和父母。在即将奔四的年龄,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叛逆期。
那段时间,我完全接受了“原生家庭”的观念。面对那时候一岁半左右的女儿,我总是担心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不是会对她造成什么长远的心理阴影。甚至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难以克制地暗自用自己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好好分析分析。
因为担心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我不敢控制孩子吃零食的量。因为担心孩子忽视自己的感受,每次她摔倒,我都会跑过去抱着她一再问她是否摔疼了。因为担心泯灭孩子的想象力,我不敢教孩子任何知识技巧,完全放手让她自己去体会。
家庭教育不知不觉地被一种负面能量所控制。因为总是“担心”,我们变得手足无措。而孩子呢,似乎并没有成长为一个“爱和自由”的孩子,相反变得非常任性。在我们的纵容下,她产生了一种“强大自我”的幻像。她的感受被过分放大,一有不适就哭闹。而且为了保持幻像不会打破,她遇到一点问题就会甩手不干,甚至逃跑。
在她两岁的那个冬天,生了第二个孩子并且忙着搬家的我没有更多的空间去包容女儿的任性。她的幻像被焦躁的妈妈打碎了。接下来的那段时间,她变得格外胆小,前一年可以随便玩的滑滑梯和秋千都成了她恐惧的对象。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错误。
又是一轮春夏秋冬。这一年的时间,我开始看各种各样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从正面管教,到如何说系列,从你的两岁孩子,到如何培养高情商,从父母效能,到最终选择了蒙特梭利,并且顺利申请到新英格兰蒙特梭利学院开始沉下心来研读幼儿教育。到目前为止,在家庭教育方面,我遇到的问题几乎都能够从蒙特梭利找到切实可行的答案。
现在回过头去看,是不是武志红的“原生家庭”理论出了问题呢?
虽然原生家庭并不是他首创的理论,但是是武志红把这个系统引入中国的万千家庭,让大家第一次在家庭内部直视“人性”,可以说是掀开了中国传统“忠孝”被面下不堪入目的丑恶。“原生家庭”给了我们解开家庭链条的钥匙,帮助我们觉察到真实的自我,并且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父母。因为自己所经历的痛,从而体会到父母曾经的痛,然后给予他们最深的理解和同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需要完成的一门功课。感谢武志红的引领。从这个角度来说,“原生家庭”并没有被过度瞩目,相反还是远远不够。
然而是否可以从“原生家庭”引申到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却当别论。
从武志红本人的经历来看,他并没有任何幼儿教育的经验,也没有做家长的体验。他从对家庭伤害的观察和分析,警示众人需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建设,这一点是没有错的。然而,应当也就仅限于此。理论和实践往往存在一道深深的鸿沟。这一点,身为家长的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孩子的成长是个非常复杂而且系统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对孩子没有太多了解的人所提供的建议,我们更加需要一份清明。
武志红本人大概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最近开始了和P.E.T.中国督导安心的合作,帮助推广父母效能训练和正面管教。我很为他的这个进步感到高兴。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原生家庭的理论中。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还是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啊。
谢谢您收听我的节目。欢迎您加我的微信ikids885,加入我们的蒙特梭利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