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事情比较多,很少更新音频。欢迎大家到我在知乎开设的专栏:蒙特梭利爱之旅。上面有我的所有最新文章。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蒙特梭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洗手。
蒙特梭利最开始教孩子洗手的动机是让那些贫民窟的孩子们养成卫生习惯。学医出身的蒙特梭利很清楚洗手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当时没有自来水,蒙特梭利就教孩子们用水罐打水,倒到水盆里,然后把手打湿,抹上香皂,搓出泡泡,用水洗掉泡泡,再用毛巾把手擦干,最后倒掉脏水。后来发现孩子们爱上了洗手。有的孩子一天能洗上十几次!洗手这项活动就成了蒙特梭利最重要的保留项目之一。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一百年后的现在。
我女儿一岁半左右的时候,每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站在水槽前打开水龙头洗手。我也由着她自己洗。过了半个小时,回去一看,小家伙还在洗手!衣服当然早就打湿了,赶紧换吧。
洗手究竟有什么魔力呢?我那时候还没有学习蒙特梭利,对于孩子的这个行为虽然是给予了支持,但是心里总是一团疑惑。
前几天,两岁多的儿子站在水槽前为我解开了这个迷。他用小手使劲挤出一点洗手液接在手心里。然后两只手对搓,起了好多白色泡泡。他再把小手放到水龙头下让水冲走那些泡泡。他一边冲,一边扭头对我说,“妈妈,水冲掉泡泡,好兴奋的!”我顿时明白,原来孩子们洗手并不是出于把手洗干净的目的,而是在体验一种兴奋感。小家伙一个人反复地搓泡泡洗手,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才终于带着满足的表情结束了他的洗手活动。
孩子认识世界的角度和大人不一样。对于大人来说,洗手的目的就是让手干净起来。所以大人会考虑几个因素:什么时候才需要洗手(一般是手太脏了,或者是饭前便后),手是不是洗干净了(考虑洗手的成效),有没有浪费水和香皂(考虑洗手的经济成本)。
对于孩子来说呢?事情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不会考虑洗手的目的,也不关心手是不是真的洗干净了,更不会计算经济成本。对于他们来说,洗手是一个让他们兴奋的游戏。洗手液放在手上居然就能搓出白色的细腻的泡泡!这些泡泡居然那么轻易就被水冲走了!这简直让他们兴奋不已。
从大人的视角出发,的确很难理解孩子。洗干净就行了,别浪费水了!小心衣服打湿了!
然后就把孩子抱走了。
孩子呢?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更不可能和大人谈判。他们除了挣扎哭闹,表示抗议,再想不到别的法子了。
蒙特梭利和一般的大人还真是不一样。她给予了孩子自由和尊重。看到那些孩子那么喜欢洗手,她没有因为担心浪费而去阻止,反而更加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她发现孩子在完成整个洗手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很有秩序,变得越来越协调。而且通过反复练习,孩子们从一开始需要协助很快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对于大人来说,洗手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洗手则是在帮助他们训练注意力和协调性,培养他们的秩序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独立。
于是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洗手这项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协调性,注意力,和独立性。学习如何洗手,反而成了一个间接目的。
回到我儿子的例子。他自己观察到了泡泡从产生到被冲走的整个过程,体验到难以言表的兴奋,于是反复操作。这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所具有的观察力,实践力,和专注力吗?他从一开始怎么也挤不出洗手液到后来可以轻松挤出来,不正是动作协调性的进步吗?他这段时间比较粘妈妈,但是在整个洗手的过程中,他根本忘记了妈妈的存在,只是专注于这项活动。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兴奋感和满足感,这不正是迈向独立的一步吗?孩子也知道了秩序:先挤出洗手液,然后双手磨擦,这样就产生了泡泡。接着手放到水下,泡泡就被冲走了。这样一系列的动作是有顺序的,不能乱来。在重复这些动作的时候,孩子就感受到了秩序的重要性。
原来洗手对于孩子的成长可以起到那么重要的作用呢!
蒙特梭利的洗手教具一套包括水罐,水盆,毛巾等,品质稍微好一点的都要五六十美金。我花1美金买了一瓶洗手液放在水槽边。在孩子洗手的时候提醒一下,把水关小一点。算下来,持续了半个小时的蒙特梭利活动成本大概是20美分。超值了吧!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洗手的环境,孩子就可以从中吸取到他们的精神胚胎成长所需要的养分:秩序感,协调性,注意力,和独立性,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力也得到了锻炼。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稍微改变一下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从蛮不讲理的家长变身为蒙特梭利家长。
注:孩子两岁左右可能就开始想要自己洗手了。如果不想看到孩子打湿衣服,可以给孩子添置一件防水围裙,或者在孩子和水槽中间隔一块干毛巾。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收听我的泡泡屋-蒙特梭利
欢迎大家加我的微信 ikids885,加入我们的蒙特梭利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