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作者/雨过天情

《妈妈的味道》作者/雨过天情

2018-06-13    13'09''

主播: 情缘冬宸(周东城)

18 1

介绍:
  妈妈的味道 作者:雨过天晴 朗诵:情缘冬晨   忽然,闻到一股久违的清香——手擀凉面的味道,这是从哪来的呢? 我抬头四周寻找,默然泪下。原来,它是来自记忆的嗅觉,留存在记忆深处,过端午节时,妈妈遗留下来的味道。    端午节最早的记忆,遥远的所剩无几了。    小时候,进入农历四月中旬,每天跑去看,妈妈栽种在家门前菜园里的芍药花,什么时候开花?妈妈说过,芍药花儿开了,端午节就到了。 端午节这一天,姐妹们几乎每天蹲守在芍药花跟前,盼着端午节的到来。   端午节擀凉面,妈妈最忙最辛苦的活儿,得提前准备面粉,提前一天擀面皮。   那时候,小麦面粉,除端阳节、和过年三天里,见到吃到而外,平时的日了里没有。端午节快到前,很少的小麦,得拿到西河石磨去磨,少得可怜。端午没到前,村里关系要好的,或有邻村亲戚的人,提前约定好,一起搭伙磨面。啥时候磨面,得等磨主说了算。   等天下过雨,去磨面是最好的时候。 河里水大,水轮打转起来有力量,磨出来的面粉自然要好。 搭伙磨面,互相信任的人才行。一家挨一家的磨面,最后的一家自然要吃亏多点。小麦太少了,石磨“嘴里”都转不过来。   妈妈背半袋小麦,磨来的面粉,只够一家八口人,过端午擀凉面吃,一天就吃完了。    擀凉面是苦力活,手下没劲,擀出来的面皮切不了细条,做不出凉面的样子。出了锅,就会粘在一起。没有菜子油拌开,会粘成一团。   妈妈浑身是力气,手下揉面的劲,压的案板,吱呀,吱呀叫! 小时候,最喜欢听这声音,最喜欢享受妈妈擀面皮的过程。   妈妈用一脸盆面粉,和成一团面,开始揉,一直揉。揉的面劲道、有弹性、有光亮、才好。这中间,父亲也帮忙揉面。擀面杖太稀罕了,光滑,细圆坚硬,一米长短。粗细跟我的小姆指一样,用什么木质做的?从未问过妈妈,也就不知道了。 妈妈会把揉好的一大团面,又分成小小面团,用洗干净的盖面布盖住,放案板上。这时候,才得空直起腰来,甩两下累酸的胳膊,去舀一碗凉水,蹲在地上喝几口,稍歇会,又起身开始忙活。   我等着想帮忙的时候到了。   拿着一把新扫帚,跑到南房,扫开一片干净地面。打扫好几遍,怕不干净。房间地上妈妈早晨撒过水了,这会已经湿润没有尘土。打扫的很干净。上面撒上淡淡的一层麦麸,等妈妈擀好的面皮凉上面。   第一张面皮擀好了,妈妈用擀面杖,收折叠合成半圆,一手一头,用大拇指和二拇指挟住擀面杖,从厨房拿出来,透过发着光亮的面皮,薄的依晰看出妈妈围在腰上的粗布围裙。 面皮放在地面上铺开,圆的像似锅盖的,一张,二张……,近十来张的手擀面皮凉满一地。淡淡的面香味里,和着泥土的清香散发出来。 这时候,姐姐领着三个妹妹,从外面欢天喜的地回来了。 看她手里提的两个瓶儿,知道打上了一斤酱油一斤醋。 哥哥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一怀韭菜,高兴的告诉妈妈:“隔壁王奶奶给的。” 没过多长时间,父亲也从门口自家大柳树上,折来一大抱柳树枝条,搭在肩上,扶住梯子爬上房顶,把柳枝条用重东西压住。长长的柳枝头,耷拉下来伸到窗口,端午节的气氛顿时来了。 妈妈不知啥时候出门,把芍药花剪来插进瓶里,放在了上位前的柜上。 绿叶配着含羞浓艳的芍药花,再加配几枝艾叶,一个穷端午节被打扮的浓香四溢!家里顿生出一种别样的温馨。穷端午,富快乐,幸福还差那么一点点。 这些都是端午前一天要忙,要准备的事情。 晚上,妈妈还要忙到大半夜才能睡觉休息。姐妹们围坐在妈妈跟前,看妈妈缝香包,捻五色锁线。煤油灯照亮着妈妈的手,把母爱一针一线,缝进六个孩子配带的香包里,那情景至今难忘。  第二天,端午节到了,早早起来,等待我们的是快乐,和幸福。 妈妈把做好的香包,挂到每个孩子的胸前,五色线捻的锁线,拴在每个孩子的两个手腕上。胸前的漂亮香包,散发出香草清淡的香味儿,特喜欢闻这独特的味道 父亲不要拴。 妈妈最后也会让姐姐给她拴上的。说端午香包戴着,五色线拴了,不生病。 然后,去吃妈妈早起已经拌好的手擀凉面。长而细的手擀凉面,挑在筷子上,舍不得下口吃,看着口水流出来了。没有肉,没有菜,只有韭菜,辣椒,醋,酱油。这几样,也只有在端午节时,配得上吃妈妈的手擀凉面。平时吃不到的!吃着香,闻着香,看着还香。一个充满快乐,幸福的穷端午节过上了,这一天的记忆,定格在一个年代已老的回忆里。让我回味无穷,渗透心肺。 端午节,全是妈妈的味道。又一年端午节的脚步,悄悄走近了我的耳旁,我会用心和爱,去迎接它。虽然,少却了原有的味道,但它,依然是我们的端午节。温存着妈妈手擀凉面的清香和泥土味的淡香,用记忆的嗅觉,亲吻妈妈的味道。  妈妈,女儿想起您的辛苦,心疼了! 想起您的味道,眼泪又含满眼眶,妈妈,您走十年了,您是女儿心里最温暖的话题,永远说不完,道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