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微散文】灶屋里的交响
文/何泽琼
灶屋四周砌着土墙,没有门。
一至夏秋,家人从田间地头忙完回屋,常常夜已合幕。
在温暖的灶火映照下,灶屋开始锅盆瓢铲的交响。混合着柴烟的熟悉香味,在灶屋弥漫,慰劳着忙碌一天的家人。
等灶火熄灭,人去,声停,另一场奏鸣便开始上演了。
鸣唱声从灶屋角落传出。大人说:是灶鸡子的叫声。起先是一只,再是两只、三只,直至数不清。啾啾,吱吱,唧唧。细声轻吟,或清脆悦耳,甚至放声高歌。灶屋里的歌声,与灶屋外的歌声相呼应,组成盛大的协奏。这样的演奏,持续一夜。
偶尔吃咸了,半夜起来去灶屋舀冷水喝。一进灶屋,屋内的鸣唱声便嘎然而止。人刚出灶屋,演奏又重新响起。
天一亮,灶鸡子们像约好一般,全体悄无声息,躲到角落或草丛中养精蓄锐去了。
有时早起做饭,在灶台上发现一只没来得及撤退的灶鸡子。大约未料到那么早就被惊扰,只见它慌张乱跳,一条蹬断的腿,掉在铁锅里。
10岁的我,不明白大人为啥把蟋蟀叫作灶鸡子。是因为它们爱躲在灶房,就被称作灶鸡子?灶鸡子为啥爱钻灶屋,是因为灶屋里有柴火的温暖?
隔壁舅婆说,傻姑,连猫儿都晓得钻灶屋。
一转眼,四十年过去。
这个闷热的夏天,灶鸡子的歌声,从《诗经•七月》,悠远而清脆地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