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到主观到中道(我们与概念的距离 2/2)纯粹理性批判

从客观到主观到中道(我们与概念的距离 2/2)纯粹理性批判

2020-03-11    74'12''

主播: 翻转电台荔枝不再更新

5149 49

介绍:
讲义下载地址:http://flipradio.3adisk.康母/ 康德要处理的是“概念”与“现实”的问题,是人是否可能理解世界的问题。在19世纪充满张力的政治概念消失了,取而代之,今天围绕着我们的,是极其个人主义的概念,幸福、知识、自控自制自自律自尊自足、成功、失败、思维、交换。困扰我们的概念是什么样的?是因为这些概念的不可理解导致我们的彷徨吗?在康德帮我们建立审视概念的批判力之前,我们先整体感受一下我们的概念。 本期问题意识: 我们无时不刻地受到“概念”的影响,概念反应真实吗?脱离真实,概念实存吗?如果不是真的,我们对概念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 2 从客观到主观到中道 S14-30 展现概念获得“意义”的诸种方式,从客观世界作为标尺的,到纯粹主观的,到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康德的方式,再正式进入前更深刻的理解康德。 2.1 客观世界视角下的“概念” S14-21 从“概念”需要符合客观世界的前提下出发,描述语言学历史上概念如何取得“意义”的一些学说,并说明他们的问题,尤其是“指物论”,让我们不再希望通过指物论获得一种“明显真理”。 2.2 自由的概念 S22-26 话锋一转,展现不必受到“客观世界”作为标尺,而是自由的,移动的,甚至是反过来影响和构成客观世界的概念。展现概念截然不同的一面,概念的真不必被“客观世界”统治。 2.3 康德的概念中道 S27-30 说明如果接受概念的“绝对自由”,其实反过来可能会助长“唯物主义”。像是尼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助长虚无主义一样。因此引向康德对于概念的构建,说明康德的桥梁如何让概念回到中道位置。成为我们今天可以依赖的,构建真理解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