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问题意识:
到底什么是哲学病?一切归纳和理论都是吗?哲学病是如何误导我们的?哲学病式的如何不与真实相融?克服对“哲学病”的教条使用。
在之前的内容中,一定有一个令你感到重要,就是“解释总会停止”。如何判断在何时应该停止追问,以便我们可以免于错误问题的误导。如“我听到他的话后,真的理解他的意思,这到底靠得是什么啊?”这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维特根斯坦一直谈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图像”,语言如何构成图像,语言构成图像与真实有何关心呢?这些图像都是真的么?
一旦你理解了维特根斯坦的思路,前面问题的判断反而变得简单,因为他说“不要想,要看”,在我们从容综观的时候,真假总是变得清晰。
2 呼唤并被图画误导
为何会产生图画呢?这与心理学的产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我们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阻断日常语言的自然流淌,而逼问一种更深的“为什么”之时,图画就出现了。而这幅看上去清晰无比的图画,真的有明确的意义吗?
PART2 日常语言断裂处,呼唤图画
▸428 “思想”的图像,在不起作用时产生
▸429 错误的询问语句里词汇的“指物对象”,就是这种典型的错误逼问
▸430 在我们不搞哲学病的时候,一切都挺好
▸431 “理解”的图画
▸432 进一步构想“理解”的图画
▸433 超出解释终点产生哲学病,“理解”被唤起
▸434 产生“哲学病(等价于 = 误导性提问)”的信念
▸435 图像的发明:看仔细
▸436 日常图画再组织为哲学病的图画
PART3 图画误导我们
▸437 语词的图画:图画决定真假
▸438 图画包含了一种意义的来源
▸439 词汇与图画的连接是从哪里来的?
▸440 采用特定图像,不是为了让原问标题更清楚,而是引入了新的问题
▸441 愿望的自然使用
▸442 预期一词不用来反映“使预期为真”的命题
▸443 设想并不是在脑子里有一个“意象”
▸444 符号 - 指物 - 意象 - 图像 都不是意义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