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非人与物(日常语言感受世界 1/3)维特根斯坦

人与人,非人与物(日常语言感受世界 1/3)维特根斯坦

2021-05-12    68'06''

主播: 翻转电台荔枝不再更新

2054 27

介绍:
讲义下载地址 可以在地址:dwz.date/eRmq 码: 60ur 如果你有梯子可以方便地在cutt.ly/flipradio链接下载到所有讲义。 本期问题意识: 们一直在提的“日常语言”,与所谓“理论语言”的边界究竟是什么?这种“日常语言”所理解的世界和现象,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一部分的倒数第二期。 我们之前已经回答了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表达。这里面重要的观点是”自然语言“在”语言建制“中起作用,而不必设想需要建立和描述真实的理论起作用,因而可以回到交往中。但是这个交往和所谓”自然语言“构成的世界,似乎依然没有勾勒得足够清晰,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因此本期我们从其”旨趣“上来说明这个问题,也希望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样的一种生活,也来看看维特根斯坦到底是在进行一个无意义的解构与破坏,还是在进行一个有意义的建构活动。 1 人与人,而非人与物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多么经常地,我们在使用句子的时候,在假设我们谈论的对象存在。例如“你的自尊心太强啦”,在说人真的有内在的“自尊心”;说“感觉今天收获很大”,说明人有一种内在感觉称为“获得感”;说“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好像“资本家”像“性别”一样,是个实存对象。我们在谈及这些概念的时候,在谈什么? PART1 摆脱不了的指物逻辑 ▸593 想到不同的例子,就克服了哲学病 ▸594 总有一种别的可能 ▸595 当然不存在“自然感”,只有不同情况的不同感觉 ▸596 熟悉和陌生的“功能性” ▸597 没有一个“用中文思考” ▸598 思维的构成这件事没有什么价值 ▸599 哲学不处理“物自体”问题 ▸600 词汇不与其词义的“实存物”相连 ▸601 没有一个“认出”或“记起”的过程 ▸602 “认识”和“知道”并不时时都发生 ▸603 我们绝对不会不断地“认识” ▸604 “认出”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先有自己的一个“认出”过程 ▸605 和真实的图画明显有差别 ▸606 想象主体的两个和真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