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课】第3期:有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文/费勇)

【修心课】第3期:有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文/费勇)

2015-11-29    09'20''

主播: 有一个播客

424 10

介绍:
大部分人渴望成功,渴望幸福,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各种技巧,积累经验和财富。 不过,如果忽视心灵的作用,那么,技巧和财富都不会变成正面的能量,反而是负累。通向幸福的道路,最终只是在心灵的深处。 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幸福课程也许是:如何转化我们的念头?如何把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混乱的念头转化成一个又一个澄澈的念头? 如果我们的念头是澄澈的,那么,我们的心就会就像寒山的诗所说,“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无一物”,月轮那样澄澈的心,照见一切存在的究竟。而这个能照见一切究竟的心,在哪里呢?“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躯。”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只不过层层的欲望把它掩埋了。 所以,修心的过程,不过一种净化的过程,让心回到本来洁净的状态。 回到本来洁净的状态。就终极层面而言,最高的境界是回到了最深的本源,修成了菩提心。所以,人能够获得的终极幸福是发菩提心,而终极的成功是实践菩提心。就世俗层面而言,人能够获得的最大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最大的成功是做了自己内心想做而自己能力所及的事。 幸福也罢,成功也罢,归根结底,是心灵的问题。或者说,对于心灵澄澈的人而言,成功或幸福,都不是问题: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无论怎么样,都会感到幸福。所以,人生的根本问题,乃是心灵的问题。修好了这颗心,就会拥有美好的生活。 那么,如何修这颗心呢? 佛教的方法首先强调发心,因为你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有什么样的行,就有什么样的果。比如你想做菩萨,就要发菩提心,生发救度一切众生的心,具体有四种:广大心,至极心,最胜心,无颠倒心。然后去实践菩提行,按照你的发心去生活;最终,你会得到解脱。 佛陀觉悟成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改变心理状态的过程,或者说,是籍心理状态的改变来改变现实的过程。 在佛陀看来,通向觉悟的路途上充满各种障碍,这些障碍统称为“摩罗”。在《精进经》里,佛陀自述如何降伏摩罗,并指出摩罗有这么几支军队:第一是爱欲,第二是忧恼,第三是饥渴,第四是贪欲,第五是昏沉,第六是怯懦,第七是疑惑,第八是虚伪自私,第九是追求名利,第十是自赞毁他。这十支军队,基本上是人类心理上的各种障碍。佛陀所谓的成佛或觉悟,其实是对于各种心理障碍的克服。 《萨遮迦大经》里,佛陀自述成佛的过程,详细地讲述了从初禅到第四禅的心理变化。四种状态都用这句话开头:这样,我的心已定,清净、纯洁、无污、无垢、柔韧、堪忍、稳固、不动。 佛法的修炼,其实就是心理的自我调节,就是用“正念”去转化各种混乱的念头。在《华严经》的《十地品》里,佛陀开示了菩萨依次修行的十种境界: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一步一步地,用洁净的念头,去清除混乱的念头,最后安住于空性或真如实相之中,修成一颗圆满的心。所谓十种境界,就是十种心态,而十种心态,在我看来,又可以变成十个念头。 如果我们把这十个念头运用在日常生活里,看看十个念头的每一个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转变,尝试着透过念头的转化来提升我们的生命质素,也许,我们最终会发现,人生真正重要的乃是:任何时刻我们的心都清楚我们要去到何处,而无论遇到什么我们的心都能觉知当下的喜乐。 净饭王子透过渐次的修行,让自己的心一步一步走向彻底解脱的境界,最终成为佛陀。在我看来,包括佛洛伊德、容格在内的所有心理学家,在佛陀的思考面前,都是雕虫小技。而现实里很多的心理治疗师,他们的存在只是制造了更多的心理疾病。 如果有什么心理医生的话,佛陀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心理医生。我们每个人,不需要花费一分钱,都可以透过佛经,聆听到他的启示,都可以跟随他学习如何透过念头的转化,化困厄为幸福,获得平静安宁的生活。 费勇:学者,主要作品有《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不抑郁的活法:坛经修心课》、《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禅疯子寒山的八堂修心课》等,在大陆、台湾、韩国出版。兼任暨南大学教授、博导,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