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印记
作者 雷涛
村上古老的碾子是我记忆中的圣物。
据老人们讲,这碾子是明朝末年由村上几十个精壮的小伙子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蹚过渭河,用了半个月时间从秦岭脚下的一家石匠铺里购买并运回来的。碾盘直径足有一丈宽,厚近三尺。我无法想象,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需要怎样的技巧,又要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才能运回。
自我记事起,那碾子就置放在村子城门道边的两间大瓦房内。那瓦房原本是依了城墙而盖的。坐南向北,三面墙围,一面洞开,碾子就安置在屋的正中。但凡进城门的人,都会以朝圣者的虔诚向碾坊行注目礼。我对碾房和碾子的记忆是从过大年时砸(碾)辣面子和调料开始的。
每年的腊月跟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端上簸箕或盆盆罐罐,里边盛着用文****************************************************************************************************************************************************************************************************************************************************************************************************************************************************************************************************************************************************************************************************************************************************************************************************************************************************************************************************************************************************************************************************************************************************************************************************************************************************************初期,我已上小学高年级。那些年里,发生在碾坊里的打架斗殴事件,已经像烙铁一样烙在了心里。有一年的秋忙罢,一次放学回家,我路过碾坊,见一位叫哥的人被打成“血头毛**************************************************************************************************************************************示每天要干的农活,晚上收工后不能回家,也要集中在毛***前汇报当天所干的农活。现在的青年人可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是天大的笑话。可是,在那个被整个扭曲了的年代,这样的做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呢!
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可是家家户户的隔夜粮都越来越少。于是,秋收时节,碾房就成了战场。变成战场的内因,还在于派性的滋生,谁是“造反派”,谁是“保皇派”,大家心里都清楚。良好的村风也因有了派性而变化了。每天鸡啼之时到社员们出工之前,因为粮食奇缺,生产队的苞谷要统一收获和分配,待分到户时,人们早已饥饿难忍,于是家家趁天不明都要去碾坊把糁子碾好,好供一家人全天吃,于是,就为争碾坊打斗得不可开交。不过按照乡俗,谁被打了也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反而像吹风一样就过去了,没人理论,没人断官司。因为这种事太多了,也就司空见惯了。革命口号天天喊,:“地富反坏右” 分子天天批,因碾糁子而打架的事却照常进行。这大概就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法则。
随着人口的增长,村上的宅基地需要不断划分。碾坊也在劫难逃。
于是,村人商量确定,将碾子搬运到城墙外一个叫“园子”的地方搁起来,从此,这块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碾盘就被供奉起来,再无人问津了。
等到我高中毕业返乡,又在当时的人民公社当差时,碾子似乎只成为村上的一种象征物了:一个硕大的碾盘,一只光溜溜的碌碡停放其上。孤苦零丁。没有了喧闹,失却了辉煌,甚至失去了尊严。光荣的历史任务完成了,自己也解甲归田了。
夏日的一天,我回家帮助家里收麦子。晚上屋内闷热难熬,久久不能入睡,我便挟了凉席准备在碾盘上去睡,谁知走近一看,碾盘早已横七竖八地躺着五六个碎娃。我的感情之波骤然而起:明月下古老的碾子不就是一位母亲么,它的温热的怀抱中所躺的孩子,不就是这位母亲养育的子女么?那碾盘中深陷下去的一道宽宽的沟状印记,让我分明看到了岁月的年轮,看到祖辈生活的流程图像,这下陷的沟状正是祖辈们繁衍生息留下的痕迹,是生命组合和更替的物证。多少个岁月中,我的先辈们不就是这样推着碾子的碾杠,做着永远也没有尽头的圆周运动。那天晚上,我久久难眠。几次拿起笔想写一篇关于碾子的短文************************************************后期,我婆患了风湿性心脏病,久治不愈。老人家出身于富家,体态丰盈,和蔼可亲。万恶的病魔使她老人家整日躺在屋里。但有好天气,她就支撑着身子挪动脚步到碾子边上静坐、歇息。碾盘成了婆的领地,成了她精神的一种寄托。每每回家未进家门,我就朝碾子的方向张望,当婆的身影映入眼帘时,我就奔跑过去,和婆说话,扶她老人家回家。1 9 6 9年婆去世时,我放声痛哭,久久不能从沉痛中缓过来,以至于不能再看那碾盘,一看见它,就好像看见我婆,见她老人家慈祥的面容。
据说,村上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时,将原来生产队的“公共财产”也承包到户了。生产队的会计室不存在了,饲养室不存在了,连个开会的地方也找不到了,对这些大家不闻不问,却追问碾子的下落,想找个买主将它卖掉,追问到张三,张三说不晓得,追问到李四,李四说不是他家的东西,他怎么知道。好在追问了一阵子,没有线索,只好作罢。碾子躲过了厄运,侥幸地存了下来。
那年的腊月,我从宝鸡返回西安的途中,顺道回老家小住。第二天清晨,本家的嫂子提了一篮鸡蛋送我。见到大嫂子,我的脑子里突然想起了那个古老的碾子,便笑问嫂子碾子的下落。大嫂子笑了笑:“都啥年代了,你咋还记着那东西?你是咱自己人,我就照实给你说,它就埋在我家的后院中.......”我也笑了起来,这老嫂子真是个有心之人。可是又一想,嫂子为何要将它深埋于地下呢?她知不知道这样做是深埋了一件历史宝物,也埋藏了一段历史,不知多少年后,也许它还要重见天日,那个时候,考古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面对这个石器,又该怎样想象,怎样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