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雷涛:读书于我,是一件 重要性仅次于吃饭的事
诵读:贞礼
读书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提升文化素养——在文化学者、作家雷涛的人生中,读书,用他的话说“重要性仅次于吃饭”。
雷涛于近日在自己的书房接受记者专访,将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和盘托出:怎么读书、读什么书——在他的眼中,阅读可是件需要认认真真下功夫的事。
读书一定要读经典
青少年时代在动荡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度过,雷涛却感慨自己幸运,少年时并没有像很多同龄人那样饥渴于阅读的贫瘠,“我的父亲是‘吃公家饭’的,他一直认为,阅读对于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想方设法为我提供图书,我在初中时,就有了让小伙伴们羡慕的书房。”
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为宗旨的父亲,首先为雷涛选择了许多颂扬英雄的书,希望他向楷模学习,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传记,一度堆满了雷涛的书架。此外,父亲希望雷涛能通过阅读在那个年代“谋到个还不错的工作”,于是牲畜医疗方面的图书又在书架上摞了几尺高。
如今回忆起来,雷涛笑言,英雄人物的传记,确实影响了自己,让他从小就有着浪漫英雄主义情怀。但当看到畜牧医疗方面的图书时,他忍不住跟父亲发了火,“我自己喜爱的书,都是能够充实内心的,多为文史哲方面的图书,包括中国的经典——像《三国演义》《水浒传》。”
在很多年后,当雷涛成为父亲,为儿子选择图书时,他再没有以“实用”为信条,“我一直认为,阅读一定要读经典,去读那些真正能够奠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书——因为读书其实是为我们的精神在打底。”在雷涛看来,读国内的书无法绕过《三字经》《诗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读国外的书就必须去接触托尔斯泰、泰戈尔、巴尔扎克……“并不是说我们只能读经典著作,但要想打好阅读的底子、打好人生的底子,就应该尽量读经典的书。”
阅读的三个阶段:读懂、读通与读透
雷涛曾任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等职,他的职业生涯几乎一直与书本和写作打着交道。这也让他对书的痴迷与日俱增——如今雷涛书房的藏书早已超过万册,而每天吃过早饭、读过报纸后,就是他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
“阅读,还是一定要读纸质书。”雷涛并不否认,翻开手机刷屏或是点点他人的分享链接,也是一种阅读,“网络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如果过度依赖网络信息,就难免会人云亦云,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会失去创新与突破的能力。更何况,这些电子产品带来的碎片化的信息,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并没有太多价值,在我看来,反而非常浪费时间。”
即使阅读书籍,雷涛也认为必须掌握方法,才能达到有效阅读,“阅读应该有三个阶段——读懂,要明白作者写了些什么,表达怎样的观点;读通,要对书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如社会面貌、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结构进行涉猎和通读;读透,要能够从书中得到感悟,汲取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人生知识。”
此外,雷涛还建议每位读书者都能做好阅读笔记,“读书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立场,独立的思考与见解。”
读有形的书,也读无形的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纸质书之外,四处游历和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也被雷涛视为一本无形的书,一本“重要的大书”。 “如果有让人生丰富起来的捷径,除了阅读,那便是游历四方。”
“在游历中,不耻下问,能解决很多图书阅读中困扰着你的问题——总能收获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的指点,在民间卧虎藏龙者的智慧中受益匪浅。”这些年,雷涛走过了国内和国外很多地方,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当地人的交流,纷纷写进作品,眼下,他正在写的《我的乡村记忆》《遥远的回坊》等几部作品,都与他的经历有关。
“不管是有形的书,还是无形的书,阅读都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世界。”雷涛说,阅读的最终价值,还在于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所获沉淀为文字,分享出来,为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