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的钟~作者红孩

时间倒回的钟~作者红孩

2022-04-03    10'00''

主播: 贞礼之声

199 0

介绍:
《时间倒回的钟》作者: 红孩 由我编剧的话剧《白鹭归来》就要彩排了。导演陈兵和他的制作团队提出要到我的家乡北京东郊萧太后河去采风,这样可以近距离的感受我剧本中的乡土人情。作为曾经的地主,我当然热烈欢迎了。 萧太后河修建于辽金时期,距今一千余年,是大运河进京漕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并列的还有通惠河和坝河。我从小生活工作在通惠河与萧太后河之间,如今单位和家门前就是坝河。如此说来,若说我是大运河的儿子想来是不会有人怀疑的。 萧太后河与通惠河、坝河都是运粮河,在清末民初前,一直承载着运粮河的功能。后来,由于陆路的修建,逐渐代替了水路,这漕运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漕运虽然结束了,但漕运文化给两岸带来的影响直至今天,依然在发挥作用。 我在萧太后河附近的双桥农场工作时,这条河被人工截流,成为养鱼场,主要养殖草鱼和鲢鱼。大约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下游的黑庄户养鱼场开始大面积的养殖金鱼。金鱼不同于草鱼、鲢鱼,主要以观赏为主,一年四季,都有全国各地的鱼贩子到这里贩买,由此不难看出国人的生活水平着实是在提高。 萧太后河南岸有三个村,我做宣传干部时没少到这三个村找村干部聊天,赶上饭点就在他们家中吃饭,那个年代虽然没有什么大餐,白菜豆腐、小葱蘸酱还是管够的。萧太后河北岸是一家敬老院,住着二十多位孤寡老人。我到过敬老院多次,还参加了一个七十八岁的老太太的婚礼。老太太旧社会是一名妓女,解放后回农村改造。岁数大了,一个人无依无靠,最后到了敬老院。在敬老院期间,她犯了老毛病,经常挑逗几个老头,弄的老头之间为其争风吃醋,一时矛盾重重。最后院长决定让老太太在几个老头中选一个能确定结婚的,老太太一点都不糊涂,专门找了一个身体好退休费高的老头。结婚那天,我和当地的民政、团委、妇联干部都去给他们道喜,我还在次日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发了消息,一时成为美谈。 我在农场工作了六年,其中有六年在农场下属的豆各庄乡政府做团委书记。乡政府机关坐落在距萧太后河以北两三公里的张义祠堂里,这个祠堂始建于清朝末年,其主人张义当时为清政府工部侍郎,负责筹建开滦煤矿,也有说还负责修建东陵,不然,他不会克扣下的大批木材等建筑材料弄回老家建祠堂。张义祠堂分前后两院,东西厢房都配置齐整,前院还有倒座房。我的办公室在后院的西厢房,三个人一起办公。晚上,前后院值班的只有一个人,夏天还好,冬天北风呼啸,祠堂里一片漆黑,不要说贼不愿意来,就是我们的干部也懒得出屋。相传我们这个办公室里文革时有个知青在这里上吊,虽然没死,但听起来也是十分瘆人的。 我在乡政府的几年,这个祠堂还没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乡政府财政困难,根本没有钱去修缮破损的地方。当地姓张的人家是大户,虽然知道这祠堂是他们的宗祠,可房子一旦充了公,也没人敢来问津。前几年,张家的后人,好像是第四代孙专门从天津过来寻根,当地管文史的干部陪着考察了半天,见张义祠堂如今已改为民俗博物馆,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我从当地的内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也很是为张家后人欣慰。 我在乡政府工作时,正逢八十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正在异军突起,当地也相继建起了电镀厂、造纸厂、印刷厂、铸造厂等几十家企业,当地的农民成百上千的告别土地,走进了工厂,从挣工分到挣工资,极大的提高了生活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生态保护,这些乡镇企业大部分都是重污染企业,每天不断的往萧太后河里排放污水。等我九十年代离开农场时,萧太后河已经不能养鱼,成了地地道道的污水河。 进入新世纪,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特别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大幅提高,使人们对环境治理的呼声与日俱增。自2015年,市区两级政府决心对萧太后河进行一次彻底治理,还老百姓一片碧水蓝天。我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振奋人心。虽然我已经多年不再萧太后河附近生活了,可作为曾经的家乡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好起来呢? 我创作话剧《白鹭归来》,是由来已久的愿望。白鹭,在这里是一种精神象征,她既是海外游子归来报效祖国的白鹭,也是河道还清后从远方归来的白鹭。如今,当我面对那行行白鹭在水上飞翔的画面,我的眼前仿佛时光倒流,让我不禁联想到许多的往事,我要讲给陈兵导演他们听。我相信,《白鹭归来》一定会受到乡亲们的欢迎。                                             2018年8月5日 西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