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顿到斯特劳斯》 (三、四、五)
作者;王宏甲
三
莫扎特比海顿小二十四岁。在欧洲昔日的两大音乐主流中,海顿是从“宫廷音乐”走出来的代表,莫扎特则恰好是从“教堂音乐”走向“剧场音乐”的典型。
我在一个冬天,拜访了莫扎特的故乡萨尔兹堡。这座奥地利名城,有一条湛蓝的萨尔茨河将其分为两半。北面的图莫湖畔和东面的萨尔茨湖畔,均有许多湖水浴场和度假村,风景确实优美而迷人。
那天,我和我的妻子特别用了很多时间瞻仰萨尔兹堡大主教教堂。这座教堂曾经三度建造,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位意大利宫廷建筑师于1614年设计建造的,莫扎特就曾经在此担任乐师。
这座教堂的设计之美,它的雕塑与绘画之美,仿佛就流响着音乐,确实令人流连忘返。莫扎特在他二十五岁那年与大主教分手,从教堂出走,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自由艺术家”的生活。应该说,此时的维也纳,也因有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剧场来吸收他的创作,他写的“豆芽菜”似的乐曲才可能出售,才可能成为一个“自由艺术家”。
如今,我们走在萨尔兹堡,看到这里最热烈的“符号”就是莫扎特,在巧克力、明信片和许多商品上都印着莫扎特的头像。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萨尔兹堡人因有莫扎特而多么骄傲。那样的骄傲,是不管他乡人是否了解莫扎特,他们都骄傲无比的。事实上,萨尔兹堡也因莫扎特而声名远播。这位音乐家给家乡人带来了永恒的荣誉,甚至经济效益,譬如每年有千万游客来到萨尔茨堡,在莫扎特广场与莫扎特雕像合影留念。据说,这尊青铜雕像是一位慕尼黑雕塑家铸造的。
四
贝多芬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他1770年12月16日生在德国波恩一个贫穷的家庭,十七岁曾到过维也纳向莫扎特请教。他二十二岁再来维也纳时,“不想走”了,从此定居维也纳,受过海顿的指导。在一定意义上,他融会了海顿和莫扎特。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维也纳度过,以致人们多认为他是奥地利人。他的九部交响曲,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
贝多芬的时代,随着工业的出现和发展,金属乐器也迅速涌现并发展,加上社会日益增多的欣赏音乐的需求,乐团的演奏阵容扩大,同时也就热烈地呼唤出多种多样的乐器的表现力。作曲家需要给更多的乐器写音乐,并将他们融会成交响,贝多芬的才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呼唤出来的。
当然,如果只这么认识贝多芬是不够的。贝多芬最不同凡响的是他音乐中表现出来的力量。追寻他的成长,不能忽略他十二岁的时候师从风琴师尼福学作曲,尼福不仅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音乐的典范作品,并使他获得了对崇高的理解——这非常重要。1787年尼福还引导他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莫扎特想看看贝多芬的潜力,让他演奏一下音乐。据说莫扎特听了演奏,问道:这是谁写的?贝多芬回答是自己写的。莫扎特于是向维也纳音乐界预言:“请重视这个青年,他必将震撼世界!”
这一年,贝多芬只有十七岁。这个故事里,莫扎特慷慨而大胆的预言,比贝多芬的才华更打动人。莫扎特何以能这样预言?因他自己已被震撼,因为他自己就是维也纳音乐的高峰,因为他从贝多芬十七岁的音乐中已经听到——在此前的优美旋律中尚未出现过的一种抗争的力量。
这种力量从哪里来?在我们关注到市场经济对艺术发展变化的影响时,还不可忽略,资本主义时代的市场也正以金钱关系、买卖关系毁掉了往昔的田园风情,制造出许多撕裂人心的人间不幸。这在欧洲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文字表述。贝多芬则是用音乐表现了绝不向任何压迫势力屈服的力量,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发出生命绝响的人。
同样不能忽略,贝多芬的音乐,正是通过剧场传播到社会,召唤和激励了众多与命运抗争的人们,才显出那音乐的力量。贝多芬耳聋后仍然写出他最深刻的交响曲,并亲自担任指挥,这故事很多人都记忆犹新……那时刻,那首演式上的演奏结束的时刻,他面前的演奏家们热泪盈眶地提示他转过身去……作为指挥,他转过身,这才看到全场都起立鼓掌,全场都沸腾了……只有他自己听不见。这个故事多么形象地告诉我们,假如没有剧场,只有宫廷,是不会有贝多芬的。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居所里辞世,他告别世界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三天后的下葬之日(29日),维也纳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举行哀悼。有两万多市民护送他的灵柩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前,笼罩着你的并不是颓丧,而是崇高的情感……”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如今是欧盟的盟歌。
五
音乐到了施特劳斯父子这儿,情况如何?
老约翰•施特劳斯二十一岁创建了一个舞会乐队,随后发展为乐团,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拉德斯基进行曲》。流传至今,其显著特征是创造了让全场观众参与到演奏之中来的热烈氛围。
小约翰•施特劳斯十九岁就成立了自己的乐团,此后不断为这个乐团作曲。他最著名的乐曲是1867年创作的《蓝色的多瑙河》,那闪烁着阳光和树影的流水般的旋律,引起了多瑙河流域无数人的共鸣。也就在这一年,维也纳的音乐之友协会开始动土建协会大厦,大厦的主厅就是维也纳金色大厅。
从海顿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再到施特劳斯父子,欧洲音乐是这样地完成了从宫廷音乐走向大众,从教堂音乐走向市场的演变历程。如果我们要赞叹他们的音乐天才,那无疑是各具风格,光芒闪烁的。这时,再看看这些音乐天才是如何伴随着音乐走向市场的过程一个个诞生,我们会不会获得一个更开阔的眼界?
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