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战散文《“非常规”的赵季平》

李培战散文《“非常规”的赵季平》

2024-11-29    13'15''

主播: 贞礼之声

165 1

介绍:
《“非常规”的赵季平》 作者:李培战  “2019年10月23日晚,我在延安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老师。年过古稀的他腰板笔直,笑声爽朗,一头白发,传达给人的是一种独有的精气神,衣着朴素大方,大家风范尽显。赵季平老师说,他这次受邀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原创影视音乐作品音乐会——“为人民抒怀”,再次感受到了延安老乡饱满的热情。赵季平老师已经来过延安很多次了,不得不说,他对这片黄土地有着特殊的情结。 读初中那会儿,我就在电视荧屏上看到过赵季平这个名字。实不知,那时的他,早已是家喻户晓的赫赫人物了。 赵季平老师1945年8月生于甘肃平凉,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西安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他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乐坛最具中国风格、中华气质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是目前活跃在世界乐坛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赵季平老师的“非常规”,自幼便有。他的父亲赵望云先生,是一代国画大师,也是长安画派的奠基者,与齐白石、徐悲鸿、石鲁齐名。按理,赵季平老师应该是走画画这条道的,可他偏“子不承父业”,非得另辟蹊径。年少时的赵季平老师,就酷爱音乐,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在铅笔盒里放了张纸片,上面写着“长大要当作曲家”。父亲赵望云先生对此并未干涉,反而鼓励他一路前行。人,就要干自己喜欢的事,赵望云先生说。 当年,陈凯歌、张艺谋在影视圈已名声斐然,他们成立了一个青年摄制组,来西安音乐学院寻找能给电影《黄土地》配乐的年轻作曲家,学校几经琢磨,推荐了几名优秀的学生给他们,这其中就有赵季平老师。在此期间,赵季平老师有一次去李家村邮局寄信,刚好陈凯歌、张艺谋也在那儿寄东西。张艺谋先看见了赵季平老师:“咦?你也在这儿?”赵季平老师很有礼貌得向两位打了招呼。陈凯歌却向赵季平老师打听另外一个学生。陈凯歌说,刚好在这儿碰见你,你们学校推荐了几个人呢!听说有一个很厉害,我们更倾向于和他合作,他住哪里?你能告诉我一下吗?赵季平老师说,这位学长我早就听说过,在我们学院很有名气,也很有才华,就在我们隔壁的乐团,你们可以找他合作的。最后,赵季平老师把这位学长的住处进行了详尽描述。让赵季平老师没想到的是,陈凯歌扭头看着一旁的张艺谋,沉思片刻后,指着赵季平老师对张艺谋说:我们不去了,就他了!事后,赵季平老师才明白,这是陈张二人对他的一次试探,考验他是否小肚鸡肠。就这样,赵季平老师顺利地跟着摄制组北上延安采风,返回后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生涯。  赵季平老师在录制节目时,如是说:“是啥就是啥,人家真的好,就要说人家的好。父亲曾告诉我,做一个老实人,与人为善。”  赵季平老师的“非常规”,体现在他的特殊经历中。赵季平老师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一心想进交响乐团和歌舞剧团的他难掩心中失落,父亲赵望云先生却不以为然:好啊,你在学校学的那一套,都是那些技法,你要到民间去,到生活中间去,只有到底下去,才有更鲜活的素材,才能成全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这一待,便是21年。赵季平老师走遍了陕西百余县,听过无数的地方民歌,钻研了秦腔、碗碗腔、弦板腔、眉户、阿宫、信天游、铜川梆子、线腔、长安鼓乐等大量地方曲种,清晰触摸到了最质朴黄土地上传统文化的脉搏。除此之外,赵季平老师的足迹还遍布全国各地,他深入研究 “南腔北调”,最终成为了音乐杂家。  赵季平老师的“非常规”,在电影《黄土地》配乐中就得到了充分印证。电影中,当翠巧送顾青走的时候,翠巧唱的就是黄土地放歌,混合着黄土气息的原汁原味的歌声,给她伴奏的唯有山野的风,这样更容易感染人,更容易将观众带入情境之中。赵季平老师原话这样说:以前电影的做法,我们都回避。1984年,是赵季平老师一发不可收拾的起点。谁也没想到,这部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赵季平老师作曲的电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被称为新时期电影的里程碑。正是从《黄土地》开始,赵季平老师让电影配乐植根民族器乐和民族文化中。1988年,他们三人同台拿到了金鸡奖。说到这,赵季平老师在央视一套《开讲啦》节目中还谈到过一段话:甘于寂寞,心态平和,逆向思维,持之以恒。赵季平老师是擅长逆向思维的,艺术取向,是他永远探索的话题。这不正是他的“非常规”吗?  赵季平老师的“非常规”更是让电影《红高粱》大放异彩。在陕西佳县采风时,赵老师和张艺谋同住一个窑洞。张艺谋说,季平呀,我将来也想导一部电影,也想当导演。赵老师立即回应,这是好事呀!张艺谋又笑着说,那我的第一部电影得请你作曲!赵老师说,我乐着呢!在窑洞里的约定,成就了后来电影《红高粱》的经典。1987年,张艺谋和顾长卫果然拿着《红高粱》电影剧本来找赵季平老师。赵老师说,这部电影要做到三个“非常规”,即非常规的导演,非常规的制作,非常规的配乐。赵老师给这部片子配乐时,用36支唢呐模拟人的叫声,发出最质朴、最粗犷的呐喊,四支笙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一面中国大鼓撼天动地,再加上姜文老师雄浑的唱腔,使得该片在1988年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试想,若没有三个“非常规”的总体要求,《红高粱》的荧屏效果肯定会暗淡不少。在《大宅门》和《霸王别姬》的配乐中,赵老师更是大胆融于了诸多京剧元素,让这一古老的传统戏曲和时代接轨,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音乐符号。正是赵季平老师这种能够与民间音乐贯穿一通的“非常规”的创作方法,才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让整个世界为之尖叫。 赵季平老师说,我要让中国音乐和世界对话,我们总不能老学别人的,也得让别人学学我们。我想,赵季平老师在音乐领域造诣如此之深,源于他的家国情怀,源于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源于他的“非常规”。 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初学写作的我,更应该像赵季平老师当年那样不怕苦、不怕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非常规”的手法,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来。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