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湖湾的秋【陈学阳】

莲湖湾的秋【陈学阳】

2018-10-22    15'06''

主播: 初六!

617 3

介绍:
莲湖湾的秋 陈学阳 从雁城南行,去百里外的近尾洲,多是盛夏寻荷,钟情于漫湾的莲花。我尾随寒露而来,就是寻找莲湖湾秋的况味,虔敬地与她再次交谈。 登上小木船,很快,人就在水中央了。船儿从湾口款款行进,正合想要的节奏。迎眸延展的两岸,恰如两排彩屏往后点点撤退,感觉秋亦在点点退缩。清丽巧啭的鸟鸣从摇曳的凤尾竹里飞出来,像刚从清流里洗濯过,不染一丝尘埃。岸边的民居,柳下的篷船,娴静的随意掩映林荫,融入秋色之中。想必纵然再利禄之人若久置于此,也会象“度鸟入澄湾”般淡泊! 湖岸尽是些不择地不选土的朴素树种。熟悉的叶子多介于绿黄或绿红,在夏秋之间,亦行亦思,柔柔的感觉。有的似乎没绿够,在期待一场冷风或冷雨。结满紫红果子的栾树,株株错镶,宛若岸林一颗颗红痣。可就是这些普通熟悉的树种,让我感怀已往,荡起年少美好的情愫。伴水而生与荷比邻柔韧的黄苇,似包白帕弯腰的女人,凝视着湖水,让我想起洛夫的诗句:“昨日我沿着河岸\漫步到\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苇花儿飘飘,飘着一簇簇柔美清韵。它们,掩护着水鸟的起居。褐点水鸭,黑翅长脚鹬,绕颈梳羽,淡出淡进,缓起缓落,好像熟悉或忽略身旁的我们。它们的妩媚,苇花儿也是掩不住的。 之于夏,湖水无明显的增减,看不到沙滩裸露的黄边。或许少了夏日的闲云,莲湖湾的秋水更为清澄。柔澈的每一条纹理把秋藏得愈加深远,似乎要先打湿睫毛,才允你把秋瞧足滤透。岸上涂抹的油色,或自然延展随意点缀的配色,水中也有,湖边的庄重些,湖心的澄鲜些。水面是分界线,两幅相同的立体画背靠背叠在一起,只不过另一幅沉浸在水底罢了。随风一抚,或水鸟一皴,即生嫩波,水中之色似乎多了灵动,薄媚似妙龄女子的眼眸,或轻颦的姿态,令人目动心跳。湾里有人垂钓,或站或蹲,或坐或躺,或肃或笑,不知是钓树上的鱼,水底的画,还是钓童时的趣?他们执心恬静,让我想起以前农庄里看到楠竹片上刻的那半句:“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 已然深秋,湾畔,荷花早已凋零,荷叶略带枯黄,在金风中摇颤,透过消瘦的绿,仍可想象一湾荷影。晚熟的莲篷稍显暗灰,但昂头笔挺,精神抖擞,看不出丝毫忧郁和颓象,续示着“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怀。湖岸,与莲花姐妹相称的木芙蓉此时正值“雨后霜前着意红”的盛花时期,花蕾密密匝匝的,清香在水面上飘浮,显示着成熟与魅力,续写着莲花的矜持高洁。倏然,同行的小宁一迭连声地喊着:“莲花!莲花!”湿软湿软的嗓音,瞬间将我们喊回盛夏。我们的目光惊讶地转向小宁的指向。幸好,春凤老师及时提醒,那是睡莲。与荷伴生、脸贴水面的睡莲,犹如枕着湿漉漉的碧玉,美的低调。撑出火焰似的花骨朵儿,无畏的绽放气质,似乎把沉睡半年而积蓄的天地精华全吐了出来,铆足迎接寒冬的底气。 船儿折回途中,忽然下起雨来。稀稀疏疏的微雨飘在脸颊,不觉得凉,洒在船头,榆叶般湿润,落在湖面,如铜钱圈掉进湖底,显得格外柔情。站在船头的90后若铭老师,呆了片刻,最后一个回到仓内。偶有雨点从篷缝滴落下来,小宁戴上了漂亮的贝雷帽,帽影跟着雨圈儿在湖面颤动。我们没有埋怨天气,心弦反倒因之而弛缓,开始说笑起来。远处,田间旱土上的那些农人,似乎察不到或顾不及细雨,仍专心地劳作。他们,没有披蓑衣,也没有戴斗笠。 雨停了,说笑也停了。距农庄尚有半小时的水路。我们要船工靠了岸,抄岸道往农庄方向步行。沿途,虽没船游那般诗情画意,但觉得秋的温软实在。刚刚收割的晚稻,像分娩的孕妇,舒了口气。黄牛在田埂咀嚼黄草,母鸡在田里踱步觅食,小狗偃伏稻草垛上。麻雀落在一丘再生稻上,啄得正欢。路边一片片一簇簇弹头样的红天椒,密密匝匝,返射着嫩暖的阳光。一个老人弯腰割毛豆杆,约莫七八岁的孙子打着赤脚,在旁边捡豆杆堆豆杆。我向文友们提议买她的毛豆荚,好回去煮豆荚,或生剥,用红天椒爆炒。老人抬起头,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答道:“咯时毛豆老咕哒,炒煮都不好呷!”望着她黝黑的脸,我明显感受到她眼神里满是诚善,还有土地的奉献里溢出的那种成熟和自足。 也许是莲湖湾的秋挽留我们,没有匆匆离开,就像她的夏没有走得十分干脆。中饭后,我们仍毫无倦意,询问热情的蒋总,反倒找了清江村两处至高点俯瞰湖湾:炭木组的马舟岰,新丰组的寨子岭。英国诗人坎贝尔“距离使景色迷人”的这句话,在这两地再次得以印证。 从马舟岰细读脚下莲湖湾,色调虽没有游船里那么明了,但着实可观。湾内有湖,湖内有湾,湾里复有湾,大大小小的湖湾如颗颗珍珠串联一起,绕来绕去终归湘江。这时,方才真正领略到莲湖湾何以称“湖湾”,与日月潭何以名“日月”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行的蒋总告诉我们,莲湖湾南北长12500米,总面积890公顷,五十多道湾,库塘不计其数,上午游览的不到全程十分之一。湾湾之间的峦丘肩膂相连,低低的,静静的,宛若只只巨鳄匍匐沉睡在湖边。我忽然又觉得,莲湖湾,是林峦的镜子、近尾洲的镜子、湘江的镜子、秋天的镜子。在树木杂草的簇拥下,沿恣蔓掩没的蒿径,我们又爬上高高的寨子岭,野菊的清香沁润沿途。寨子岭比马舟岰高半截,枕跨衡南县清江、新育和祁东县大兴3村,主峰高踞清江村,海拔300余米,岭上有残留的石磴、石亭、古井和古寨的遗闻。岭上一块满带桑沧的石碑倒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遐想,石碑上刻有“龙蟠虎踞万古钟灵”的字样,相传明末文臣儒将蒙圣功至此观清泉八景之一—“蒸湘烟雨”有感而书。碑刻现藏农庄农耕文化馆。伫立寨子岭巅远眺,和神怿气,莲湖湾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她的形迹令人想起怀素的草笔、飞燕的舞带。蜿蜒奔流一写千里的湘江那么真切,又那么虚幻,似乎躲湾里作了个迷藏,抑或累了,跑湖里小憩。江上渡轮,湾里木船,宛若只只蝴蝶。依偎湾畔的生态农庄,像滋出的一片荷叶。 在我看来,北国的秋色过于艳丽,虽让人亢奋,却滋些生分或伤愁来。我总觉得北国的秋有点做作,也怕见到秋被一阵风无情吹破,美丽的红叶黄叶儿凄凉地飘落,平添一份落寞。莲湖湾的秋,着朴,妆素,步缓,不弄姿色,不觉老气,浅淡悠闲的色调,不比北国绚烂浓烈承载太多的悲喜。而这里夏日的纷红骇绿,则更为丰盈、温润、柔和、散文化了。对久于灯红酒绿的都市人来说,置此静一静,放一放,找回真我,再好不过了。 作别莲湖湾,一路上我依然默念着她的芳名,暗自将她的夏秋细细对比。倘若说莲湖湾的夏是一杯浓浓的绿茶,值得咀嚼回味。那么她的秋就是一碗清淡的养生汤,定神,安闲,养心,喝着,喝着,就爽朗亲切起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