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山水
演播:卫东
供稿:「为你读诗」诗意生活研究院
今天,我们仍然热爱到山水里去。国庆长假,去的人更多。我们渴望感受美,却少了古人面对山水时那种强烈的好奇、冲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使我们的心部分地麻木了。但我们仍然渴望融入山水,不时用手机拍下自己在山水中的身影。我们脱口而出耳熟能详的诗句,仿佛山水之情从来就是我们身体里流淌的血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不仅是李白杜甫王维的山水,也内化成每个中国人观看山水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如果把中国山水诗比作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我们作为一叶小舟溯流而上,会看到无数溪流的加入,才得以汇成这汪洋的河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虽不是山水诗,但已经是描写自然的诗句。
在源头,我们遇到屈原。他不仅是一个逐臣,也是一个旅行者。在被流放的路上,一路上的风景,让他写下了:“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但《离骚》里更多的,还是屈原作为一个耿介忠臣的忧思,山水只是他人格的背景和映衬。
我们来到了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山水诗得以产生的重要时期。汉民族在北方外族的欺凌下,不再长期统治中原,他们不断后撤,最终选择偏安江南一隅。偌大的中国,四分五裂,政权更替频繁,统治阶层互相倾轧,但各种新思想也激烈碰撞,佛学涌入,玄学盛行,人们在痛苦中叩问灵魂。
人们也向外寻找新世界。一大批诗人、名士为躲避灾祸而隐入山林,却意外发现了山林的美好。在他们的宣扬下,山水散发出愈加迷人的魅力,被更多人追捧。
从此,徜徉林泉不再仅仅属于隐士和仕途的失意者,也成了无数名人士大夫的风流雅事。一系列文化“大事件”,得以和山水建立起联系。你能想象吗?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42个文人的雅集,如果不是发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叫“兰亭”的山水林园,《兰亭集序》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否会大受损伤?
终于,山水诗带着远古的回响,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但直到一个叫谢灵运的人的出现,中国山水诗才真正蔚为壮观,成为河流。
谢灵运是一个热爱山水的大诗人,山水是他诗歌的主体而不是陪衬。在他存留的近百首诗歌里,至少有38首精彩的山水诗。翻开谢灵运的诗歌,便是走进了一个精彩的山水世界。
那里有幽静的深山密林,人走在其中,不知白天黑夜。“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那里也有变化多端的溪谷,人不会厌倦。“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那里还有无数的瀑布飞泉。“托身青云上,栖岩挹飞泉。”“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憩石挹飞泉,攀林擎落英。”谢灵运太喜欢飞瀑了,看到它们,总要去触碰一下。他还像猴子一样,攀着树枝,去摘嫩叶和初开的花。谢灵运在山水中的淘气、天真,我们也经历过吧。山水让人褪去伪装,变成孩童。
而在山水间的走动,也使人从此多了一个俯视人生的视角。“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空水”很匪夷所思,这水多么透明啊。而这“空”,似乎还把水天之间的空净、空旷也说出来了。“澄鲜”,又由视觉到味觉,令人耳目一新,澄澈明亮。
还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那种清净淡远的境界,在王维等人的山水诗、山水画里,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
谢灵运认为,山水不仅作为一个空间存在,它也是时间的容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是谢灵运诗歌里最著名的两句。因为加入了时间的变迁,我们对山水草木那种悠长隽永、肃穆庄严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作为最早大量写作自然风景题材的诗人,谢灵运连带着他幽美高逸的诗歌,已深深融进中国文化的记忆之中。但谢灵运自己的一生,则充满矛盾和苦闷。
他出身豪门,祖父是谢玄,谢玄的叔叔是东晋有名的宰相谢安,指挥过淝水之战,对稳定东晋政权立有大功。谢玄也因为在淝水之战时,带兵以弱胜强,被封为康乐公。后来,谢灵运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祖父的爵位,也被封为康乐公。
而就个人才华来说,谢灵运的文采,也是江左文士一致公认的。谢灵运对自己也十分自信。他曾对人说,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十斗,曹植独占八斗,他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谢灵运很早就有安邦定国的大志。然而,朝廷并不重视他,要么以闲散的官职来敷衍他,要么把他当作歌功颂德的点缀,而不是有真才实干的政治家。高傲如谢灵运,哪里忍得下,他因为得不到重用,便干脆玩忽职守,经常丢下工作,带着奴仆和食物,走进山水里去,纵情娱乐。他往往一走就是十多天,也不上书请示告假。
与陶渊明从日常中发现诗意不同,谢灵运喜欢奇峰峻岭。作为一个冒险家,谢灵运相信,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登山方便,他还发明了一种有前后掌的木屐,叫做“谢公屐”,上山取掉前掌齿钉,下山取掉后掌齿钉,上山下山十分省力。后来,李白还把它写进诗歌里。“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以穿谢公屐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后辈对谢公的仰慕。
在很多传记里,谢灵运作为世家大族的贵公子,一直被人簇拥着,他的山水游历也常常显得浩浩荡荡,人多势众,甚至于“从者数百人”。有一次在山林走动,因为人数太多,声势浩大,被人误认为是山贼,虚惊一场。但是,与现实生活相比,谢灵运的诗歌里,却往往出乎意料的孤寂。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夜宿石门诗》
在山水中,有幽兰,明月,鸟鸣,清越的风声,但没有人和谢灵运一同欣赏。
美人为何不来呢?美人在何处?高傲的谢灵运一辈子寻找知音,却知音难觅。这种孤独和寂寞,就连他最爱的大自然也束手无策。
人凝视山水,会感到幸福;而对山水的征服,也证明人的伟大。谢灵运在征服无数崇山峻岭后,败在了政治的漩涡里,因为政治的危险远比山水可怕。
433年,49岁的谢灵运被政敌诬告谋反,于广州问斩。临刑前,他作诗一首,最后几句是:
恨我君子志,不得岩上泯。
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
惟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
——《临终诗》
谢灵运想求得平静和安宁,但山水没有减轻他长期以来的恐惧和痛苦。在死亡突然到来时,他反而没有了畏惧。他是一个信佛的人,相信轮回。他希望,和人今生今世结下的恩怨,至死全消,等到来世相见,大家能友好相处。
我想,在人间每一个美丽的风景处,都有一个痴迷的谢灵运站着,那是他的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