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文/豆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
1
朋友从原单位离职后,去了保险公司上班。
她给母亲打电话,顺口提了下。母亲立马一通反对、否定、打压:“你这个性格不适合,保险公司都是骗人的。你还是找个正式的班比较稳妥。从小到大,你做什么事都没个常性…….”
朋友吼了一句:“从小到大,在你心里,我从来就没好过!”啪唧,挂断了电话。
她说,当时坐在公园角落冰冷的长凳上,片片树叶被秋风吹落,她透过手机屏幕看着自己泪痕斑斑的脸,心情提前进入了冬天。
我能理解这种漂泊在外的感受,更能理解这种不被认同的挫败感。
2
想起前几天看的马丁在《超级演说家》中的演讲“父与子的战争”,其中有一句印象特别深刻:我爸对我深深的不认同,会从小带给我深深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转化为深深的逆反。
朋友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事,被母亲夸过,哪怕是满墙奖状、满柜证书,也撕不掉在母亲心中“什么都不行”的标签。从十几岁开始与母亲对着干,直到现在,年近三十,依然凡事与母亲反着来。比如婚姻,母亲一直催,她就一直躲。
这与马丁对他父亲的感觉不谋而合。只不过,一个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一个是两个 女人之间的战争。激烈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罢了。
记得一句话,大意是:什么都顺着父母,说明你没长大。什么都逆着父母,也说明你没长大。只有你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主决定的心智,你才真正长大。
3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说: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嗯,说句不尊重父母的话,那些淹没我们内心声音的噪音,有时候,恰恰来自于我们的父母。他们总是试图告诉你,要按他们的要求去做,否则,你会死得很惨。
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他们可以为了我们,倾一生积蓄,为我们买房;可以因为我们随口一句“想吃老李家的豆腐”凌晨三点起床去排队;可以在我们生病的时候,整宿整宿守在我们床边,害怕我们“就此消失”;可以在来千里之外的“孩子的家”之前,连熬几个晚上,把自家种的花生剥成花生米;可以……
父母能为我们做的,实在太多。
唯独除了,认同。
有时候,我们要的,就是一句:孩子,你能这么想,真棒!但事实上,得到的往往是:你怎么能这样想呢?这是不对的。
何为对,何为错?只要不违反公德,不触犯法律,不危害他人,能愉悦自己,就是对。
4
曾奇峰老师说,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一开始,我怎么都不能理解。不应该是,父母对孩子越好,孩子越离不开父母吗?
后来想想,的确是。只是他所谓的“好”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好”不是同一概念。那些从小被父母温柔以待,建立了深深的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才有探索世界的能力与勇气。他知道,即使他失败了,父母还在。
而那些被父母以“为你好”百般控制的孩子,要么顺从父母的意志,离不开父母;要么,违反父母的意愿,逆势而行。表面看来,他似乎独立了,其实不然。因为他的决定依然是父母的意志,只是反其道而行之。本质上,还是没有离开父母。
什么时候,能对父母的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真正的“离开父母”。
5
因为想要证明自己,所以努力。因为不被认同,所以痛苦。
每一个想要挣脱父母的羽翼,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的人,大抵都经历过“不被认同”的痛苦。别人不认同,没关系,他们只是“别人”,可是,父母不认同,很难受,他们可是“父母”啊!
很遗憾,很多父母并不认为,认同子女有多重要。尤其是,我们那一辈的父母。他们在不被认同中走过了半辈子。你让他认同你,即使强而后可,也毫无意义。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和父母较劲,不和自己较劲。听听父母的建议,遵从自己的声音。毕竟,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像我们自己一样了解自己。哪怕是父母。
6
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期,也和母亲有诸多争执。每次争到最后,不是我哭得不行,就是她气得要命。我曾经对母亲说,如果你不能给我有效的建议,能否闭上嘴。很遗憾,她做不到。
于是,争吵循环往复,直到我结婚生子。一如马丁所言,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赢家。我们心里都想着对方,嘴上却没有把门的。
随年龄渐长,加上养育孩子中遇到的问题,我也终于修正了“逆反心理”。无论怎样,母亲永远是那个真心实意对你的人,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当我们慢慢长大,慢慢学会认同自己,就不会再计较父母认同与否。他们老了,休战符已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与父母和解,趁一切都来得及。
而与我们的孩子,不要周而复始,重蹈覆辙吧!不要如此再让不认同的逆反羁绊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