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走“网抑云”,让民谣为我们充电》
作者:北影
诵读:支
民谣是很多人喜欢的歌曲形式之一,其曲风多变而不失质朴,情感多样而又不乏真诚,总能使我们的心里荡起层层涟漪。
前几天我无意之中刷到了一个视频,视频中是几个不同版本的《惊鸿一场》,其中第一个是一位外国小伙在特别欢快地唱,脸上洋溢着无尽的笑容,看完之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思。我听民谣时,大多时候是伤心,甚至流泪,因为其中的故事像极了我的故事,以致后来我不敢一个人在寂静的深夜听民谣,只是在散步时漫不经心的听,因为一认真又会产生伤感。但那一个小伙能将民谣唱的如此快活,我深感诧异,国内的民谣也大多是沧桑伤感的,《惊鸿一场》虽然节奏较快,但整体意境也是凄凉的,有“只此浮生在梦中”之感,于是我想有哪些人能把感伤的民谣唱得不伤感呢?
确确实实经历较少的人,每一个人从小成长到大经历有所不同,如果把这一段的生活比作一片湖水,那么这汪水中起的波澜会大不相同,有些人成长的经历很顺利,并未遭遇各种荆棘,成长的环境可能也比较安逸稳定,他们体味到的痛苦较少,听民谣不太会产生同感,即“无感”。此时他们唱民谣,唱的是歌词,唱的是旋律,而非一段故事。所以他们不会感受到原本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也不会体会到直扎人心的感伤。
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在沧海中失掉了笑的人,决不能做任何的事情。一个曾经沧海又把笑找回来的人,却能胜任任何的艰巨。”
和那些安逸的人相比,这些人便是另一个极端,他们虽年纪轻轻,却经历了这个年纪不该经历的苦痛,他们在黑暗中生长,所以更感激光明;经历过绝望,所以更期待希望;经历过苦难,所以更热爱生活。他们唱民谣时会会心一笑,因为那首民谣中有他的曾经,但他们更知道重要的是,他们在经历过后,最终走出来了,虽然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他们会在缓缓的民谣中回忆起自己慢慢战胜恶魔般的绝望时,那种坚毅。也就是如同在民谣中喝了两杯酒,一杯敬自己,一杯敬过往。
我到现在还记得前几年《董小姐》正流行的时候,王俊凯和王源翻唱了这首民谣,于是有的网友评论道,“小小年纪听懂了吗?”,看到后我不禁一笑,其实很多事情不是年龄所能限制的,而与经历有关。不要试图用年纪来否定一个人,年轻不一定无知,也很有可能阅历丰富,因为阅历与年纪也没有关系,而取决于经历+思考。虽然王俊凯与王源年纪尚小,但谁又能知道他们经历了多少呢?谁又能确保他们的心中没有一个董小姐呢?民谣之所以广受大家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共鸣。
听民谣产生共鸣时,有些人往往就像揭开一层旧伤一样,也会产生当初的痛苦,人在产生痛苦时,更需要一个倾诉的人和平台,于是广受热爱的网易云成为一个独特的诉说点。人们把自己的各种的伤、痛甚至绝望都发表了出来,单独看一两条评论,可能只会发出一两声叹息,但1000个人可能有1000个故事,1000条评论也是不同的悲惨,于是一个平台有了太多的负情绪,让人消颓不振。而且一小部分人在其中故意捏造经历,想要打造一个更沧桑的形象,认为如此更能招来大家的感叹,会显得更体面一些,于是使一个本来并不温暖的寒冬又添了层层冰霜,让人难以呼吸,于是“网易云”成为了“网抑云”。
但仔细一想,无可厚非。人们在生活中难免经历种种困苦,但并不是每种痛都能与别人分享,人们渴望自己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与经历相同的人谈论人间风月。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歌手,但人们都渴望能像一个民谣歌手一样,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于是,人们把积攒了多年的故事展示出来,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流浪……可能正是这些情感的聚集,让人们深感社会与现实的无情,让人们本该在热爱生活的岁月里选择了流泪。
但这永远不是民谣的过错,我们应当正视民谣,正视民谣的力量,我们有痛苦时希望有人倾听,民谣就像一个灵魂伴侣,让人们在其中找到经历或感受相似的点。民谣的力量也远不限于此,他正在教会人们如何释怀,歌唱民谣是释放、发泄,但叹息过还需向前走,人有两种东西不能丢,一是为自己而活,二是热爱生活。就算你无数次叹息 “人生就这样吧”,总有一首民谣也会告诉你,“还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