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怀生命的初恋(节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创造自己思想的过程。”他还说:“一个有成就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成熟的哲学体系。”
真正的语文教育是什么?套用龙应台>一文中的话说:” 语文教育并非仅是知识教学,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分数的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低分感到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语文教育就在日常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人的一生里。”
下面我们来看看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然而,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却使人忧心忡忡。
“浅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为普遍,最为突出,最为严重的弊端。普遍现象是,在揭示文章主旨时,浅尝辄止,如蜻蜓点水,若接若离。没有挖掘文章更深刻的含义,没有准确地揭示作者和编者的价值取向,没有体现文章的核心价值,没有把学生引向文本高端和人物进行灵魂的对话。教师的讲授只停留在“教参”的照本宣科上,停留在教师自我偏颇、狭隘理解的浅表层面。没有思维的参与,更不能触及灵魂的颤动。教师舒舒服服地讲,学生轻轻松松地听。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被我们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这样的“浅阅读”完全消解了。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温度无深度,有情趣无情怀,有快感无美感,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研究不够、解读不深。
当你的灵魂被唤醒时,你的阅读才真正开始。
真正的阅读是,有思维的参与,有灵魂的参与,而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一个世界里快乐、歌唱、悲伤、愤怒。阅读是一段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信息、肤浅的感觉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教一篇课文,不仅仅是从知识技能层面去设计,更为重要的是从语文教育的高度去设计去思考——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能为学生生活水平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思想的发展提供些什么?
肖川博士说:“衡量一节课的好坏有三个指标:真诚、深刻、丰富。”
首都师大教授陈金明说:“教师应该有独到精彩的见解,能抓住关键性的语言,高端引领,指导学生与文学作品亲密接触。”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当今语文教学却很浅薄、很浮躁,浅薄和浮躁得容不下一点浪漫的情怀。小学语文再这样浮躁,肤浅下去,真是要“误尽天下苍生”!
“浅阅读”的恶果:
其一,没有教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技能,也没有教给学生阅读的知识。反而教坏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品味。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文化被肢解成知识的碎片。学生的头脑中没有一个文化的脉络和构架,没有为形成知识谱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北大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说:“阅读不仅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更是青少年了解世界、反省自身、汲取多元文化的重要方式,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是孩子收益一生的财富。”
其二,“浅阅读”没有思维的参与。阅读教学中,没有学生思维的介入和参与,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直接影响的就是“写作教学”。就全面的作文能力而言,无非就是两个系统,一是“写实”的能力。二是“写虚”的能力。所谓“写实”就是叙述、描写、说明。所谓“写虚”就是抒情、议论、想象。而作文水平的高低之分、优劣之分,也就在“写虚”的抒情、议论、想象三方面上。
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对文本解读的深刻性,去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浅阅读”却把这些能力完全扼杀了。学生长期在这种“浅薄”的思维习惯中借助简单的概念,进行肤浅的认识、联系,进行浅层的判断、概括、推理,没有创造性的想象,则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品质与其深刻性断裂,也就必然导致其思想的肤浅、判断的偏颇、推理的随性、结论的武断和想象的缺失。
当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学生的思维缺乏张力,打不开,既不能深入地挖掘,又不能海阔天空般放飞,抒情缺乏真情实感,议论缺乏高度深度,想象缺乏浪漫色彩,而仅在同一“群体层”纠缠。我们常说 “立意”的高低上下,不过是在合符题意逻辑的情况下,看谁写得更新颖、更深刻罢了。也就是说同样合符题意的逻辑,第一个立意有70%的人写,第二个有30%的人写,那么那30%当然就是所谓更深刻、更新颖的“最佳立意”了。那70%即“群体层”的作文,普遍水平是不新颖,没有深度,没有个性特色。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霍唤民说:“如何教会学生写作,就是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写作说到底是思维的反映,只有在思维理念上有了提高才能提高写作的水平,这不是多读几篇范文所能解决的。”浅阅读导致浅思维,浅思维导致浅写作。
阅读启迪思想,写作表达思想。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
肖川说:“一个没有经过良好学术训练的人,往往难以摆脱狭隘和肤浅。”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和学养,提高阅读教学水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那么,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让我们听听这些智者的回答:
上海建平中学程红兵说:“我们常常把语文教学复杂化,其实语文教学本来很朴实,爱读书,勤思考,会用语文表情达意,就这么简单。”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说:“我的语文教学法就是精读、博览。”
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特级教师高万祥说:“当每一个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语文教育的一大半任务也许就已完成。”
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说:“语文课的‘形’容易操作,容易模仿,而语文课的‘内核’是你的一颗心在支撑,心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课是很容易流露出迹象来的。”“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高境界就是朴实,是无法之法,无意之意,随心所欲,有心处之,浑然天成。”
江苏张家港市梁平中学袁卫星说:“大纲规定语文课要‘竖切苹果’,我就是‘横切苹果’。”
北师大教授余彤辉说:“语文课该怎么上?很简单,读、背、写、学生。”
钱梦龙先生的话,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在创新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的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钟情创新。”我与钱先生的心是想通的。
语文内容自身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创新意识的思想者,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理想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自由和个性的。
我们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不要盲目模仿,浮躁跟风,追逐时髦,丧失自我。要用思想提升语文教育的品质。要用自我的“思想”穿越时空,要透过技术表层,去把握支撑那些“模式”和“方法”的教育思想和名师的人格魅力!
只有思想的丰富,理论的充实,你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否则你永远只是一个克隆秀,一个时髦的教星,一个教书匠,最多是一个特级教书匠。
我没有什么,我只有思想。我是我自己的思想者。
自此,我可以自信的说,我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具有语文精神的语文工作者。 我的中国梦是:” 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是合格的语文教师。”
我有一个期盼:通过学术梳理和培养打造一支具有川派风格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队伍。
我心中永远有一个“语文梦”,如果有一天我们语文课也如《论语.先进》中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洋溢着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诗的馥郁,那该有多好!
于漪说:” 敬畏专业,以身相许。”
语文是我终生的” 情人 ” ,我对” 她” 有无尽的情愫和言说。
对语文,我永怀生命的初恋!
亲爱的老师们,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瑞利曾经说过:“我到六十岁以后,对任何新思想都不再发表意见。”作为我省的语文教育专家,今年已经67岁的张国新老师却还一心牵挂着语文教育和一线的老师们,今天他在文中的旁征博引和自己的教育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那番深爱教育和期盼教师成长的思想和情怀。让我们循着张老师等教学专家给我们指引的路,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