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蒙仁恩,赐借太原日所著歌诗等。伏以四丈,翊戴大君,仪刑多士,鬱为邦彦,早司国钧。盛烈殊
勋,已光於帝载;徽音清论,复播於仁谣。尚或研美二《南》,留情四始,峻标格而山联太华,鼓洪
涛而河到三门。望绝攀跻,理无揭厉。足使清风知愧,白雪怀羞。纵金悬而谁得求瑕,但纸贵而莫不
传写。某者顷虽有志,晚无成功。雅当画虎之讥,徒有登龙之忝。淮邸夙叨於词客,梁园早厕於文人
。每至因事寄情,寓物成命,无不搦管兴叹,伏纸多惭。思迟已过於马卿,体弱复逾於王粲,岂可思
当作赋,任窃言诗?空怀博我之恩,宁发启予之叹。谨当附於经史,置彼缣缃,永观大匠之宏规,长
作私门之秘宝。伏惟特赐照察。
=================================================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李商隐21岁,这年春天,他又去长安参加了大唐公务员考试,并第三次落
榜,原因和前两次一样,都是被“贾餗所斥”,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在《上崔华州书》里头有所阐
述,就不多言。落榜之后,他应该是回到了太原,继续给令狐楚当幕僚(这期间,有他代写的《为彭
阳公上凤翔李司徒状》可以佐证),直到该年七月令狐楚调任长安担任吏部尚书而止。按照当时的规
定,吏部尚书是不能荐辟属下掾吏的,因此,李商隐也就失业了,行踪不明,有一种说法是他回到了
郑州老家,并顺利和崔戎勾搭上,由此当了他的秘书——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令狐楚把他安排在了司
农寺下面的太仓署,因为这年十月,李商隐写了一篇《太仓箴》,无缘无故的写这种调研报告,肯定
是需要工作经验的吧?但是没有具体的佐证,因此也只能是一种假设的说法——本文就是写在令狐楚
离开太原以后的这半年之内。因为,大和八年正月,李商隐就很明确地跟随崔戎去了华州,两月不到
,崔戎又调任兖州,接着六月就得病死掉了,李商隐郁闷之下回到老家,又开始漫漫的北漂,不,长
漂备考生活。
这篇状,可以看成是李商隐备考中的一次带有马屁性质的个人写作模式总结吧?此前,令狐楚把太原
工作期间的一些诗文(这一期间,令狐楚和刘禹锡基情迸发,相互之间写了好多唱和的作品。刘在其
《彭阳唱和集》中有收入)拷贝给李商隐,当然也存了提点和炫耀的心思的吧?李商隐看完后,深刻
学习领会令狐楚文章的精神,对于自我写作的不足开展自纠自查,姿态放得非常低,同时,他提炼令
狐楚作文的精髓,先后对令狐诗文的内涵、风标、气势、辞藻等多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最终写到了
这篇状中,寄给令狐楚。估计令狐楚看了也是欲仙欲死,高潮迭起,不由自主地大笔一挥:好哇!小
李子来年的考务费,令狐家给报销了!由此成全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相关情况,就是这样。还有一点要备注:文中的“四丈”,在写给令狐楚的状中
多次出现,很多人不解,其实这是指的令狐楚,令狐楚家里排行老四,因此李商隐这么叫他。可以等
同于现在有些秘书叫自己领导不叫书记什么的,偏偏喜欢叫“大老板”,即表示亲近,又含有尊称,
是一个道理。官文里这些小机灵,古今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