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亲自沟通的主角作者:冷月罗

孩子是亲自沟通的主角作者:冷月罗

2018-05-18    16'24''

主播: 冷月罗

69 1

介绍:
孩子是亲子沟通的主角(定稿)                     冷月罗 听了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亲子教育课,受益匪浅。 老师举例:当孩子把音乐放得很大,家长阻止,导致双方不愉快。一般人会认为是孩子造成的,实际上问题出在家长。因为家长的在沟通中语气强势,缺乏礼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顿悟:无论夫妻还是朋友之间,当意见相左,你希望对方与你达成共识,你首先要语气平缓,有话好说。这是礼貌,是对人的尊重。同样的道理,你尊重孩子,他必然尊重你,也会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这就是常说的耳濡目染。 还听到一个故事颇受启发:雨下得很大,爸爸让孩子穿雨衣,孩子拒绝。 沟通一:父亲吼叫:如果你不穿,我对你不客气!孩子穿上,气鼓鼓地上学。父亲赢了。 沟通二:孩子叫喊:你要再让我穿,我就不上学了!孩子赢了。 这两种结果都是不可取的。第一种父亲强势导致孩子心灵受到创伤。父亲以为赢了,其实,只不过是一时顺心,却埋下青春期与他顶撞的隐患。第二种助长了孩子用要挟的手段达到目的,形成了狂妄霸道的性格,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出现傲慢无礼,难以沟通,为利己而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很可能埋下更大的隐患。 沟通三比较有效: 说说看,你为什么不穿这件雨衣?孩子回答:太难看了,或者说:太难受了。 父亲问: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让你不受凉,又不难受呢? 孩子说:我想穿妈妈的那一件。 孩子愉快地上学去。可以预见:她以后也会用这种方法对待她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胜于言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父母可以承担引导员的角色,通过提问,让孩子从思考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答案。 试想,我们成长中,会让父母总赢我们吗?在我们青春期,就像被实验的狗,看到方形盘子中的食物,会犹豫、焦虑、愤懑、呐喊。其实,我们很小就能感受出身边人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尤其反感父母对外马克思主义对内自由主义。 一旦,我们有力量就会采取行动,可惜啊,心智不成熟,觉悟不匹配,我们要么郁闷的沉默,暗地较劲抵抗,要么明目张胆地反抗。甚至,与强势的父母产生敌对。最终,造成两败俱伤,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究其原因是父母不善于沟通导致的。而这一结果需要从青春期到中年才能逐步觉醒,所幸者能跨越鸿沟与年老的父母尽释前嫌,和好如初,共享天伦之乐。不幸者只能隔空忏悔青春期无知鲁莽,不解人意,懊悔伴随终生! 每个人都愿意接受关怀,而不愿意接受生硬的教育与严酷的限制。父母不要总想赢得权利,而是要赢得孩子的敬爱。 前天晚上,晨晨受风寒,鼻子不通。我早起,特意给他熬了黄姜红糖水,催他两次,临出门儿,再一次催他喝,他怒目相对,大声抗拒。我突然发现他鼻子是通畅的。于是,微笑着说,不喝就不喝吧,如果晚上不舒服,妈妈再给你熬。 晨晨猛然回身拥抱我,并说,"妈妈,对不起,你辛苦啦!那个姜太辣了,不用再熬。谢谢谢谢!"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书,孩子在12岁时,味蕾只发育60~70%,况且,他还不到12岁,我的确不能以大人的口味对待未成年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成长变化日新月异,如果你不跟上孩子的飞速变化,摸不准他成长的脉络,就好像面对重启的手机,每日会出现新的现象令你眼花缭乱,招架不住。明明是青春期,还用对幼童一成不变的方法娇宠或者压制,而不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去疏导,那他就必然与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起冲突。据心理学家分析,后果严重时会导致孩子从15岁到25岁与父母形成十年的语言关闭期。我想到了麦家,他在"朗读者"节目中说,他与他的父亲关系不好,他的孩子,在初中三年用关门的方式与他敌对,好在,他们没有形成长时间的语言关闭。麦家《致信儿子》真可谓情深意长。当听到他诵读:你要尽量守护好你的心。这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灵的心。它应该是善良的,宽敞的,亮堂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的,审美的。 作为家长,我们何尝不需要守好自己的心灵,给孩子以干净的心、宽容的心! 通过《正面管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书的学习,我终于明白,与孩子沟通,不同的年龄,要用不同的方法。如果两三岁的孩子跟你闹脾气,只需要一颗糖或者一个拥抱,他就会立刻欢天喜地。但是,青春期的孩子遇到问题,他的身心形成了界限,你不能随意触碰,比如遭受失败,或者失恋的时,老师建议我们最好的方法是,允许孩子痛苦与独处,你只需要在他房间的门外平静而友好地对他说:你想与我倾诉,我能帮你分担,你想吃什么食物,我也会给你去做,我在客厅里陪你呀。孩子越大的时候,越不能承受反复训诫,我们不仅在形式上蹲下来与孩子沟通,我们的心更要降到平等的状态,想他所想,急他所急。有时,还需要困在原地,默默地守望…也许真正的沉默,给孩子以思索的空间,才能够达成希望。 时常听到周围人说:这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他要听什么?你是真理的化身吗?作为家长需要尽早明白,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不善于沟通造成的。从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客人用脚搭在新买的沙发上,对客人会用两种办法:要么和颜悦色的调侃,这沙发是我刚买的…要么急中生智请客人参观别的房间。但对孩子,我们不仅直接责备,甚至命令他的脚移位。每天孩子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语言伤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好脾气留给了外人,把坏脾气留给了家人。就算有足够的爱做基础 ,你有底气以老子的身份发脾气,孩子绝不会心悦诚服的当孙子,任你一直称王称霸。如果孩子对你唯命是从,形成奴颜媚骨,今后,还有出息吗? 如果,我们掌握与孩子的沟通,除了亲情关系,其实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等的沟通,以尊重为前提。职场沟通中的"四心二意"可以很好地用在与孩子的沟通。二意中的"诚意"、"善意",我们肯定可以做到。四心中用好"同理心",真正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他的言行,获得思想上的共鸣,才有可能影响对方。 沟通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引导自我评估。人是很难被别人说服的,但有可能在高人的帮助和引导之下,产生觉悟,自己说服自己。如果孩子没有说服自己,即使,一时间勉强接受了父母的指令,未来还是会有同类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我们培育出来的孩子不仅要讲道理,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与判断能力,还要使他能在未来纷繁的人事纠葛中,学会与人智慧的平等的沟通,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沟通除了对齐目标之外,最关键是信息对称。因此,沟通中切记急躁,一定要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主观臆测。 讲一个孔子的故事: 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当时遍地饥荒,大家饥肠辘辘。弟子颜回自告奋勇的忍饥做饭。当饭香飘出,孔子走到厨房门口,只见颜回掀起锅盖,抓起一团饭,塞入口中。孔子见到此景,又惊又怒,懊恼地回到堂屋。没多久,颜回双手捧着白饭孝敬恩师。   孔子正色道:饭应先拜谢天地才是。颜回解释…他已经吃过了,不能拜谢田地了…因为,在掀开锅盖,正巧房梁有老鼠窜过,落下一片不知是尘土还是老鼠屎的东西,他怕坏了整锅饭,又不舍得浪费饭粒,就顺手塞进嘴里…… 其实,与十来岁的孩子相处,会时常的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节与突发事件,期间不乏对他的种种误解。于是,我学会了向孩子道歉。现在想来,孩子们对我们的包容实在是太多了,同我们付出的"爱"可以说是成正比的。可他们偶尔的反击,我们便会如临大敌,恼羞成怒,加倍回击,甚至动手压制,这实在是太不公平啦! 十八年并不长,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已是我们的客人或朋友。无论曾经再亲密,他终与你分离,你再使劲也触摸不到他的空间了,而且,你不懂他的世界,他的所作所为。你只能远远的羡慕着或担忧着。他与你只有亲缘关系与责任,如果你跟他保持平等的沟通,他还可以把你当做朋友,如果你压制过多,也许,他会把你当做无奈的负累。趁孩子还在我们身边,还需要你塑造的时候,学会尊重、平等、有效的沟通,并养成习惯:让孩子成为主角,我们做好导演与配角! 最后,把美国诗人诺尔蒂哲理诗送给您一一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
上一期: 愿你
下一期: 爱 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