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的演义
和是和谐,合是团圆。一年的奋斗和汗水,只有回到团圆,落实到和谐上才有意义。这,也许就是回家潮势不可挡的缘由吧?
一年是如此,一生也同样。假如我们的一生不能落实在“和合”二字上,也是虚度,也是错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才有“和气生财”“和气致祥”这些俗语。
在古代,人们干脆把“和合”尊为仙人,称为“和合”二仙。无论是万里之遥朝发夕返的“万回”说,还是亲如兄弟爱如夫妻的“寒山拾得”说,都不离“和合”二字的本义。每一个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大概脑海中都有一个“和合”二仙的模样,也有一个“荷”和“盒”的意象。
团圆饭,特别是除夕的团圆饭,它不是简单的一顿饭,在更多意义上它是一个伦理上的安慰,或者说是一个伦理上的需求,一个伦理上的象征。
团圆意味着健康,意味着平安,意味着绵延昌盛。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年的辛苦和汗水只有落实到团圆上才有意义。所以中华民族关于家关于族的理解,最为核心的,或者说最有代表性的体现,就是大年除夕的团圆饭。一家人一族人能不能坐在一桌上,它已经不单单是一顿饭的问题,而是这个家的圆满程度、幸福程度、昌盛程度。
大年三十,习惯上我们都要吃饺子。而饺子呢?它不同于面条,不同于菜,它是一种包容,一种和合,一种共享,一种圆融,它象征着团圆、幸福和美好。
团圆之所以如此重要,还因为它是一个忧伤的话题,一个永恒的忧伤话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分别的代名词,因为没有分别就没有团圆。
团圆给人们的渴望因何如此强烈?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分别,而且分多合少;也正是因为分得太久,合オ显得特別甜美。
而作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奔波是难免的,出游是难免的,为了生计走南闯北是难免的,无论做官做商做工。特别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事实上都是游子,而游子盼归,这本身就是忧伤的话题。所以如果我们在喜庆之外,在大红大紫之外,要给大年再找一个色彩,那一定是忧伤了。
过完大年,点完明心灯,我们又要出发。所以大年是一个巢,也是一个港口;是归帆的地方,也是千舟竞发的地方;它是驿站,又是岸;最终是伴随游子走天涯的三百六十五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