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气味相投的人以前,我宁愿享受孤独。
文/出 林 之 鹿
身边的朋友都说我是一个性子凉薄,耐得住寂寞的人。
譬如好不容易挨到周末,朋友发微信来约我去她家吃饭,或是一起出去逛逛。起初去过一两次,觉得无趣,后来再约我都有以“有事”为由推脱掉。
时间久了,朋友都了解了我深入骨髓的宅属性,渐渐也不再叫我了,我也不觉失落,缩在家里刷刷微博看看电影,也觉得生活有滋有味。
前不久,一个在外地的朋友到我所在城市办事,说顺带来看看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又亢奋又期待,翻了无数帖子搜罗本地好吃的好玩的,想给她一个愉快的回忆。
这个朋友不同于我其他朋友,不是一起读过书的同学,或是共事的同事,而是一年前某个论坛,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见过两次,一次在重庆,一次在三亚,这是第三次。
今年九月初。我们认识刚满一年,给朋友发了个红包,写说“庆祝相识一周年”,她回我说,才一年啊,我怎么感觉认识了好几年了。
呵,真有默契,那刻我正好也是那么想的。我们之间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从八卦到相互安利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从二次元的虚拟世界到三次元现实生活,转换得毫无障碍。
面基无非是吃吃喝喝,再找一处安静的地方,点上两杯饮品,配上几碟点心,就能惬意又畅快的聊上一下午。
厮混了一天,傍晚送她上地铁,互道着下次再见时,忽然心头就涌上了一阵失落,觉得拥挤闷热的地铁站,好像瞬息填满了空落落的风。
其实我并不是如朋友们所说一般耐得住寂寞,只是世界再喧闹,如果没有我感兴趣的人和事,我宁愿享受孤独。
记得才到公司上班不久,一次聚餐,吃完饭后到KTV唱歌,坐我对面的女同事,点了一首《最佳损友》,唱着唱着就掩面哭了。
许多人围上去温声安慰她,问她缘由,她只是边擦眼泪边说自己没事。
我没有上去凑热闹,我知道许多时候,一个人伤心难过情绪崩溃的时候,需要的并不是安慰,只想静静地流泪,以此来排遣心中的寂寞难过。
那件事让我对她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平日在公司里她对谁都和颜悦色,又好像和谁都保持着淡淡距离的模样,更让我觉得我她一定是有故事的人。
某次出差,恰好我和她一起,白天办完事后,晚上我们到一家清吧放松,许是喝了酒,我打着胆子问了她,那件两三年前在KTV发生的事。
她愣了愣,才说道,我想起了我丢失的闺蜜。
那晚上,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同事和闺蜜在高中时认识,可以说是一见如故,都喜欢听周杰伦,都爱看简桢,甚至连口味都相同。
天天恨不得24小时黏在一起,那时候同学还打趣她们说,两个人好得就像在谈恋爱。后来大学,两人分开了,感情依旧很好。
直到闺蜜又有了其他闺蜜,开始对一些新鲜事物感兴趣,譬如彩妆,譬如交友,譬如灯红酒绿的生活。
不再听周杰伦,也不再看简桢,甚至某次同事带她去吃过去两人都爱吃的路边摊,闺蜜嫌弃地抱怨了一句好不干净,以后还是不要来了。那以后同事真的未再和闺蜜来过。
同事说那种被嫌弃的感觉,叫做孤独。
后来,孤独累积成山,两人渐行渐远。
每个人的生活圈,都像一张复杂的网,今天遇到的人,或是相识数载的人,在同人介绍时,都说这是我的朋友。
这种“朋友”,始于唇齿间,忘于转身后。
人的脑海可以记住无数的人和事,年与月,但最终留存在心间的,仿佛也只有那么一两个你觉得志同道合又有趣,并愿意为之掏心掏肺的人。
世界那么大,有多少的擦身而过的朋友,就会经历过不同类型的鸡同鸭讲,曲意迎合,相对无言。
所以,在没有遇到那个让我觉得气味相投的人之前,那暂时,我选择和寂寞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