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刀 失落年代的清明者 ——王凯角色评论系列之四
大梁国纪王爷04.28
我没有看完整的《枪炮侯》,原因是我对这类比较沉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拒绝,这是我个人一种态度上的错误——我一直希望从影视剧中得到快乐,而不是痛苦和建立在痛苦之上的警醒与教育(请原谅一个精神状况不太好的病人逃避刺激的苦处)。对于那段屈辱、沉重的历史,我不堪回首,不愿面对,是对重复撕开伤痛的拒绝,也是对重温国破家亡的逃避,就像我曾经怀着很长久的梦想在圆明园门口踟蹰犹豫而最终没敢进去——面对现实,我总是选择逃避(我再一次确认,这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对于戴刀,只有我眼里的戴刀,脱离了历史和他存在的背景,戴刀于我,只剩下他略显单薄的在那个失落的炮火年代里尚存一线清明的智者身影。
历史,从来没有顺利通往幸福与快乐的坦途。出生在清末那个风雨飘摇、国将不国的封建历史末端之人,大概若有一腔热血,便是满腹的愤懑与抗争;若没有则是更多的麻木与与凄凉。更遑论那些不知道路却有心前行之人,需要多少的性命与鲜血,才能踏出一条沾满了无知、迷惑、抗争、波折、警醒最终走向清明的小径。而那么多无头绪的莽撞,却是历史车轮无法规避的、必须辗轧过家破国亡的痛楚和生命消逝的垫付才能经过去的坎坷,唯一能让这种代价少付的,就是戴刀这种思想上的清明者。
戴刀像王凯先生后来的很多角色一样,是一个理想的存在:天赋、坚强、善良、正义,甚至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哪怕是因为传统道义带来的一些顾虑而显示的有些怯弱,也自有他的个人情怀温暖着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抛开这些表面上的人物设定,更深层次戴刀存在的意义,又远不止此:他对于枪炮的执念并不是这个人物的灵魂,而真正体现他光芒的却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清醒与反思,乃至斗争路上的理智与正确判断,正是这炮火之外尚存的对于抗争的清明,是戴刀区别于或者说高于其他人物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