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诗吧,在山洞里
山洞里的诗,一定让你想到了《死亡诗社》,对,那正是我要说的:今天我的眼触到了困在培训学校一间小教室里补习数学的孩子们的眼,那间教室没有窗,20度的暖气烘烤着20个人的体味。我耳朵里闷闷地响起了课间孩子们的嘶吼:通往操场的过道太窄,十分钟的课间怕不够一个来回,多余的能量毕竟要找一个出口。我想说的是额外的体验本没有错,但请给体验另一个不同的角度、设另一个不同的看台, 例如读一首诗在山洞里,而不是在教室。
罗素说“大多数人只是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但到底是什么带我们进入这绝望、难道不是重复?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重复吗?教室里的诗和山洞里的诗对生命的触动犹如鼓锤和羽毛:鼓锤敲得紧,但巨声也能催睡;羽毛虽轻,但静谧中也能醍醐灌顶!
《死亡诗社》中的威廉姆斯让散漫,游离的学生一个个站在讲台上看下去,那间教室平淡了很多年,早已没有了激起心跳的点,但讲台上的他们看到了吊扇上积的灰,老师头顶上稀疏的发,这是他们原先没见过的不完美;他们还同时感受到了随意摆放但颜色统一的桌椅营造的秩序,窗棂上盛放的绿植散出的不慌张的生命,这是原先所不曾体察的完美——于是, 这件教室瞬间有了继续待下去的理由, 生命也瞬间有了继续过下去的必要!
所以, 无论我们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请试着让生命的体验每天都崭新,比如读一首诗给自己, 在山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