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 二三鞭炮入窗来,讶觉新春序幕开

小年 | 二三鞭炮入窗来,讶觉新春序幕开

2017-01-20    05'02''

主播: 茶渠道♡茶茶

117 5

介绍:
“又逢腊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 备妥豆秸供马用,融化灶糖把唇粘, 嘱告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 三十夜里众神会,莫忘准时返灶前。” 这首小诗描写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这天,人们忙里忙外准备货品,祭奠灶王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的场景。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向天上玉皇大帝禀报人间每家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人们设宴祭灶神,送他上天。以期灶王能够为自己多说好话,已期望灶王下界保平安。 通常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奉糖果、水、黄豆、稻草,其中后三项是为灶神的坐骑准备的。 民谚更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小年,除了祭灶王之外,很多地方还有扫尘土、剪窗花、贴春联、洗浴、做糖瓜、吃灶糖等习俗。 这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今天就是小年了,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买给家人的好茶好酒已备齐,而你,踏上归途了吗? 小年(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文天祥一首小年,时间飞逝,出门四顾,未归家的人茫然无措,寒冷的冬日里更是增添了一丝凉风。 远在他乡的人,忙碌了一年,小年至,新年的气息开始逐渐浓厚,对家的思念也越来越急切了。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演变,年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淡,很多有趣的事早已变成遥远的记忆,定格在叫童年的魔盒里。 小时候父亲最喜喝茶,随手抓一把,往搪瓷缸里一放,倒进热乎乎的开水,廉价的茶叶被水冲散开来,给这平凡的冬天里的日子,增加了一份热乎乎的年味。 北京的春节节选(老舍)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过年的味道节选(周友斌)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喜庆的味道。还不到腊月二十三,村子上下已经有了红火的年味,排年戏,练社火,锣鼓敲起来。偶尔有一声两声“二踢脚”或者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是卖花炮或刚买了花炮的人家,在试鞭炮。岁末年头的日子,村子的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烟花爆竹的火药香味。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灶糖甜滋滋的味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间的说法是,灶王爷这一天要向玉帝“汇报工作”,这天晚上,要给灶王爷献灶糖,为的就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好“上天言好事”。当然,名义上是甜灶王爷,实际上都甜了孩子们的嘴。 看文人墨客们对年的描述,仿佛那过小年的喜庆画面就在眼前,心底也慢慢染上欢喜的情绪,就等待着归家那一刻的到来。 小时候,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食物,长大后,年就意味着时间的结束和开始,意味着许久不见的人,终于要团圆。 沾满褐色茶渍的搪瓷缸在记忆的角落里,那是我幼时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你呢,对于爱的人,最深的记忆是什么? 年来了,别忘了向他们,道一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