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妙解
补 记
《道德经》的版本很多,各种版本会有些差异。要存异求同,相同的部分是最珍贵的部分。
老子是从清净本心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真理实相。
所以,各种版本如有明显差异处,请用清净的良心来感悟,请与大自然的实相来做对比。
现行流通版有几处较明显的争议处,列出供参考。
一、第1章,有些版本的标点如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如用此种标点方式去理解《道德经》,就会错解《道德经》的深义,也会全面影响对《道德经》的理解。
正确的标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是指宇宙本体的空无(未显相);“有”是指由本体演化出的一切万有(显相)。都是直指宇宙真理实相,不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的比较。
二、第16章,有些版本如下叙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其中的“王”字是“全”字的错简。正确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将“王”字改为“全”字,较合乎文义、实相。
三、第17章,有些版本经文如下: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下”字是“不”字的误抄。此章是很有次第,且头尾呼应。
正确如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与后文“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相呼应。
四、第25章,有些版本经文如下: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其中“王”字改为“人”字,才合乎文义与老子本意。
正确如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改回“人”字才能与下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呼应。
五、有的版本将后半的德篇调整放在前面,认为先有德才有道。此种论说如同强调“要先有阳光,才会有太阳”。
要知:“道”为体,“德”为用。有太阳,自然放射光芒;有了“道”,自然流露出美德。
《道德经》38章提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有太阳(道),自然放射阳光;夜间、无太阳,才需要人为的灯光。世人如不知“道”是什么,失去了“道”,才会强调后天修德的重要。
若把德放在前面去修道,此种道德是人为修炼出来的德,此非老子本意。老子是勉励我们早日体道、悟道→回到“道”的世界,有“道”自然流露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