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源远流长,有着古老的传说和细致的讲究,但喝茶对我而言仅仅作为隔一隔白开水的味道而已,道从何而来,要从茶壶说起。
偶尔获得一块茯茶,都知道茯茶是需要熬或者煮的,我随即买一玻璃茶壶,专门用来熬制茯茶。茶壶形状甚是喜人,内心十分欢喜便迫不急待的用来熬制茯茶。未想倒茶时总给人一种茶壶漏的感觉,茶水总会滴落于建盏之外,仔细观察茶壶并看不出从何而漏,只是鹰沟嘴倒钩导致茶水滴漏。今日接连几项检查和会议完毕,静下心来,才发现只要慢慢的让茶水流出,就不会出现“漏”的现象。恍然大悟,原来设计者的初衷是要让喝茶者静下心来,屏弃浮躁与慌乱,静静的体验茶之道并非设计缺陷。
在当下多元化的世界,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的人又有几何?曾与一友讨论,如何充实自己,一致认为从读书开始,开卷有益。利用闲暇时间如果每星期读一本书,那么一个月就是四本,一年就是四十八本,日积月累也将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果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不敢说有所建树,最起码能“说三道四”了。然而我们却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手机微信聊天、点赞和网购,一颗不安的心惶惶不可终日,终将荒芜了岁月,我们的“道”在哪里?
我们也经常谈及某人如何如何的成功,成功后的风光让人羡慕不已,追捧的人也是一箩筐,所谓“成功了放屁都有道理,失败了有道理都是放屁”。但我们却很少有人看到他们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与寂寞。特别是科研领域的专家,哪个不是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寂寞,我们只看到了“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忽视了“十年寒窗无人问”,这就是成功者的“道”。
冬秋季节,我喜欢一个人在封闭的阳台,一茶一书一烟,静静的遐想书之“颜如玉”,看窗外随风起舞的落叶。其实,人生应该有落叶一样的豁达与坦然,一阵风吹来,经过岁月的沉淀,洗尽铅华,淡然的回落于树根,静静的任岁月将自己腐化,反哺曾给与自己绿色和青春的根,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道”。
其实真正的“道”来自于安静的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于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只要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静静的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我们即可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