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谈第163期《彝族舞曲》

弦谈第163期《彝族舞曲》

2018-08-23    11'46''

主播: 中国古筝网

5108 21

介绍:
《彝族舞曲》是作曲家王惠然先生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作品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的曲调,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王惠然先生在创作体会中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皎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因深受大家喜爱,这部作品被移植、改编至多种乐器,仅古筝我们熟知的就有古筝演奏家潘妙兴、王中山、袁莎等人改编的多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各有特色。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由王中山先生改编的版本,这个版本主旋律和基本音调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技巧和音色上做了许多调整。 在王中山老师的版本中,引用了琵琶中的轮指,更是在古筝上大大的进行了发展,出现了轮弹、三指摇、走位三指摇、弹摇等技巧,将琵琶旋律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模仿的惟妙惟肖。尤其在弹轮部分,无名指、中指、食指三指轮是潜伏在底下的线条声部,而大拇指弹奏的则是突出的旋律音,高低不同的起伏和自由变幻的节奏,让扁平的旋律变得立体不少。 在织体上,王老师的版本更偏向“西化”,他对和弦以及琶音的娴熟运用,使左手的处理偏向“钢琴化”,变得更加丰富。在这里延伸一下,王中山在他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中,也常常加入钢琴伴奏或者类似的创作方式,可想这种风格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王老师这版《彝族舞曲》在他的改编下,呈现的是精致的、炫目的色彩,他对音乐的别致追求,也极大的促进了那个时代古筝技术的极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