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龙一-Solitude
-01-
曾看过一个新闻报导说,人们对在亲友患病时谈论死亡问题十分忌讳,所以对医院的善终服务也是敬而远之,当有亲友住院时,院方询问是否需要善终服务,大部分人的反应是避而不谈,要么就是指责医院不努力救人。
因为我们都忌讳谈论死亡。
一位网友分享说,孩子在学校里学了手工折纸,回到家后折了几朵小花,想送给家里每一个人。当孩子把折好的花拿去送给奶奶的时候,奶奶拿起一扔,“这个都可以戴的吗?纸做的是给死人用的。”
孩子以为自己做得不好,又听到奶奶说‘死’,吓得一个劲的在哭。这位网友说,都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解释发生的事情。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忌讳,也在这样不经意的过程中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么,但是,孩子会在大人们的眼神里、语气里感受到恐惧。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只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步,而我们给它赋予了不可言说的恐怖色彩。所以善终服务在国外发展迅速,但在我们国家仍然停留在起步的阶段。
-02-
我们忌讳谈论死亡,更害怕面对亲人的死亡
前不久,作家琼瑶公开了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信中说她看了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的身后事,认为万一到了该离开之际,希望不会因为后辈的不舍,而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而受折磨,也借此叮咛儿子儿媳别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03-
正视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说: “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最大的动机之一。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时间认识死亡,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更执着、更壮烈。有些人却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在它宣布到来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
巴克曼在他的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面,有不少关于对孤独和死亡的探讨。
小说主人公59岁的欧维,因为妻子的离世感到无趣和孤独,决定自行了断生命。但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计划被阻扰,在这个过程中,欧维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也重新被周围的人所认识。
孤独让欧维想到死亡,也让他开始思考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