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不叔叔乐队-金色的麦田
-01-
手机亮了一下,是爸爸发来的信息,问我在干啥。
这是他的老套路了,时不时地问我一句“干啥呢,吃饭了吗”。
我回复他“吃完了,在看电视”。
然后,他再回过来“少看点电视”或者“吃的啥”。
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尬聊,说不了几句话就把天聊死了。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寒假回家,妈妈数落我们:“你爸特意办了啥业务,说是接听你们的长途电话能省钱。你们这些没良心的,就是不给他打电话。”
当时心被扎了一下,那时候,忙着上进、忙着体验生活,越来越觉得跟父母聊不下去。即使爸妈打电话来,也只是匆匆敷衍几句。
一个朋友也是同样的情况,跟家里打电话全靠一句“吃了吗”。
他爸爸打过来,问他吃饭了吗。他回答吃完了。简单问候之后,双方沉默了一会儿。父亲又问了一次:吃了吗?
他很难过,但是又不知道该跟父亲聊什么,只好挂断了电话。
年纪越大,越能感受到代沟的存在。父母逐渐跟不上我们的步伐。交流也常常不在一个频道。
意气风发大步向前的我们,不愿意也没有耐心跟他们解释。他们也默契地不敢打扰。除了“在干嘛”?“吃饭了吗”“吃的啥”,他们实在想不出来还能怎么样关心我们。
-02-
有个同事过生日,我们一群人去给她庆生。当晚,她很高兴,跟我们举杯说要一起红尘作伴共享人世繁华。
但散场后,她有点怅然若失。
她说,光顾着跟你们一起傻乐了,爸妈发来的几个视频邀请都没接到。爸妈不放心打来电话,她匆匆说了两句就挂了,通话时间不到30秒。
直到坐上了回家的出租车,她才看见妈妈发来的“宝贝生日快乐”。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特别不孝。
她平时给父母买东西毫不手软,父母有什么要求她也都能第一时间去帮忙解决。但就是越来越没话聊,越来越疏远。这次生日,她压根没有想到父母。
有一天,爸妈给她打来电话,他们听人说最近电商打折,想让她帮忙在网上买东西。最后,老两口略带抱歉地说“要是你忙就算了”。
这么小心翼翼地试探,真的把她吓到了。什么时候父母都要看自己脸色了,让自己帮个忙还需要商量?
也许是跟父母的关系太密切太牢固,于是我们懒得花心思去维系。我们不知道,在我们匆匆挂掉的电话里,藏着父母多少欲言又止。
-03-
一个同事趁着周末回了趟家。爸妈欢天喜地做了一桌子菜。吃完饭,妈妈推着电动车说要去跳广场舞。爸爸去了大伯家下象棋。
一脸惊讶的他丝毫不知道从何时起,妈妈跳广场舞一天不落,爸爸下象棋下上了瘾。
仔细回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跟父母聊天,寥寥数语。问的是身体好么,钱够花么,好好吃饭了么。其他的,一无所知。
说起来有些残酷,长大后,我们和父母,都只是一个“在”的角色。彼此有了自己的生活轨道,不再必须留在彼此身边。只需要在任何需要的时刻,“我在”。
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一场互相目送渐行渐远的过程啊。当你从电话里无话可说的尴尬才恍然大悟,父母早已经从你的一步步的成长中洞悉了目送的含义。
从第一天上幼儿园不愿放开妈妈的手,到上大学时候头也不回,你可知,父母在你背后目送了你多久?
长大了,父母再也追不上我们了。有空的时候,多和父母聊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