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心妍-差一点&我不会在老地方等你
读大学的时候,楼下有一条小吃街。摊位挨着摊位,总体上香飘十里,各部分竞争激烈。
弱水三千,只饮一瓢,我独爱某个大婶……的烤冷面。
为什么呢?
好吃?不见得,我的味蕾和嗅觉很迟钝,吃什么都觉得香。
好看?也不是,大婶韶华不再,完全比不上隔壁的鸡柳西施。
从产品的角度上讲,那一份不甚营养甚至不太卫生的烤冷面,可谓是色香味,样样都缺。
然而我还是常去那里消费,大婶,胜在了服务。
大婶这人很有细节,基本客人去她那里两三次,就会被记下体貌特征与口味偏好。
而且,谈话时很会“溜儿缝”,有很多别人不屑说,但说出来效果很好的虚词等着你。
比如:“来啦?”“哎!”“好嘞!”“来,拿着”“慢点哦”“过来奥!”“哈哈哈”……
这些词汇能使话永远不掉在地上,顾客也有受重视的感觉,而且形式甚至能演化成内容:有时候觉得烤冷面好吃,后来才发现,好吃的不是烤冷面本身,而是购买过程中的舒心体验。
小吃街上有五家烤冷面,同质化竞争中,大婶每晚都来客如云,赢得很稳。
彼此差距,就在于那么一点点。
这种赢在多做一步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你参加高考前,老师总会苦口婆心地告诫:遇到不会的题也别放弃挣扎,写不出结果就把思维过程与解题步骤写在卷子上,主观题要比别人多答几条,多想几点……
你升入大学,发现大家明明都在同一起跑线,辅导员短时间内也很难深入了解每一个人,但仍然有那么几个在你看来一般般的积极分子,被提拔为班干。出色,有时候的意思仅仅是:多出来露了两次脸。
你大学毕业找工作,投简历时把大学名字里打出一个错别字,用人单位说什么也不让你进面;
而且,你会看到成群结队的一般人,仅仅是比你能说一点,或打扮的干净一些,处理起信息更流畅,就被人看出了区别。
你老来生病,躺进医院。环顾四周会发现家属陪护的态度对患者是多么的重要。总有一些儿女或家长,动不动就四处闲溜达,你问他怎么不多陪陪,他答:不必那么较真,有医生有护士就够了,我在这也帮不上忙,我不专业。
但也总有另一些人,他们甚至更不专业,有时笨手笨脚,却一直坚持守在你的床头枕边,让你觉得自己被重视,时刻能保证安全。对于弱势群体来讲,比给予帮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心安。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代人一个很明显却又不容易被察觉的特质就是:懒。
这种懒倒不是说我们真的退化了或性格使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深度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割碎了我们的时间,并且在心理空间上时刻保证着你我“都在场”的体验,让每个人的精神每天都疲于奔命,你一天不用做太多事,发你一台移动终端,就能让你觉得自己忙够呛。
而与此“忙碌”的状态相对应,人们对“实体”工作却越来越应付、凑合了,不负责成了常态,毕竟大家都觉得注意力资源宝贵,时间是那么的有限。
于是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求人帮忙时伸手党越来越多,相互交接一些文档与表格时上游的低级错误连篇,人做事越来越糙,相互踢皮球,各自抱着心照不宣的宗旨:我少做一些,您多干一点。
有时候啊,人与人的差距,就在那么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
多年来我也深深品出了这话的滋味:这世界永远留给那些愿意多做一点儿的人,他们耐心且坚定,很慢又不停地给骆驼上放稻草,一根,又一根,一点,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