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剑峰-那就扔了吧&许佳慧-没有勇气
曾经的我,以为自己很会勤俭持家。
买衣服送的备用扣子、买高跟鞋的备用鞋跟、以及网购的各种软尺、镜子、橡皮圈、便利贴之类的赠品,我都想着也许哪天会用得上,于是收进了抽屉,一放就再也没拿出来过。
衣服穿到自己都不喜欢了,也没到能用上备用扣子的时候;高跟鞋穿一个夏天,原装跟也不会烂;软尺、镜子、橡皮圈之类的赠品更是来了一波又一波。
一个抽屉堆放着活动中奖得到的一年免费日报,一个抽屉放着各种不知名的充电器、电源线、数据线;冰箱里过期的烘焙食材,药箱里过期的居家药品;鞋柜里生孩子前的高跟鞋当妈后就没再穿过;衣柜里当妈前的S码衣服尽管一两年没穿,但似乎还等着我把身材从L码调整回去;孩子穿小的衣服尽管送了一些给别人,但如今还有一箱。
梳妆台上各种没用完却又喜新厌旧买回来的瓶瓶罐罐;自己的眼镜已经换成了400度,但275度的眼镜还在书房的柜子上;看过的杂志已经一大堆;连笔筒里的笔都有几支写不出墨水的;再翻到书柜最顶上的盒子,恋爱时期的所谓各种纪念品,有的竟然只是我去他那个城市的火车票甚至一起逛街的购物小票。
买了新的东西,旧的又没有及时处理,所以家里东西越来越多,心情也越来越压抑。
我曾经也一度认为是家里不够地方收纳,于是买了一个又一个收纳箱包,煞费苦心地花了大把时间精力分门别类地整理——我一直以为家里东西多又杂乱仅仅是因为没有整理好。
直到后来,我后来知道了一种病叫“囤积症”,才瞬间觉得自己原来不是勤俭持家,而是——有病。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里说:“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住在一个充满了咒语般束缚能量的垃圾暂放室,人怎么会感觉心情舒畅呢?
有病就得治。
先是从源头上控制买买买。这个对大多数女人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特别是对衣服鞋包护肤品之类的东西。
现在我会克制一下,护肤品真的快用完了再买,换季不用的能擦手擦脚擦身体的尽量不浪费。
衣服鞋子买一件进来同时也要清理一件出去。实在买了不合适又不能退的,转卖或送人都可以。
还有个办法就是,买之前放购物车冷静几天,如果过些天再看还很喜欢就买,我发现有些东西过些天再看已经看不对眼了。
除了控制好不随便买买买,也要对现有的物品进行扔扔扔。
先是对那些绝对不会用到的、也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东西下手,通通打好包放到楼道垃圾箱任凭小区保洁阿姨处置。比如那些小赠品、备用扣之类的。
过期的报刊杂志、坏的家电,也都整理出来,叫回收人员上门收走。
不再适合的东西再喜欢也要放手。能送人的送人,能捐赠的捐赠。
有件我很喜欢的连衣裙,当时刚生完孩子,只能穿加大码。第一次穿去上班时有一个同事也非常喜欢,又不好意思买跟我一样的。后来没多久我体重就轻了一个码,穿着有些宽大,于是委婉地表示想把裙子送给同事,希望她别嫌弃。没想到她特别喜欢,后来还经常穿着来上班。
其他S码的衣裙,想着即使身材恢复了,那些款式和花色也不再适合我的年龄。果断送给了弟弟的女朋友,她觉得看得上眼的,都让她挑走。
还有一些冬天的保暖衣物之类,打包寄给有需要的山区(有的城市有慈善收购点,只需整理好送过去即可)。
至于那些代表过去的物品,像相册、奖章这些可以是必须的纪念品之外,其他的大都可以扔掉。要知道一些经年累月的东西是会散发出一些陈旧的霉味,一年一年下来,这样的东西积多了,家里的气场就跟博物馆一样了。
不要以为光现实中囤积这些用不上的东西的毛病得治,囤积症还会以其他方式出现。
微信收藏夹里存满了各种文章,当初只看了开头觉得好就收起来想等哪天有空再看结果再没看过。
手机上下载了各种好用的APP,结果除了占用内存后来都没怎么发挥过作用。
听说还有囤人脉的,三教九流的人都结交应酬,只怕将来有一天会对自己有帮助。但实际上,真正需要帮助时,这些交情不深的人他未必会帮你,而且你也不想去找他。
这些,本可以都“扔”了的。但是收藏夹里的文章还是没删,手机APP也没卸载,那些交往不深的人还在微信里,不备注的话对方换个头像昵称都不知道对方是谁。
一般的囤积行为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多少都表现了这个人过于焦虑未来,或者迷恋过去,长此以往,对人的身心健康肯定会有影响的。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清理掉一些家里用不上的东西,换回一个舒适整洁的居家环境,让每次回到家的感觉更美好。
清理掉一些无用的社交,让每段关系都脉络分明,再好好维护,让情感世界更坚定更有温度。
清理掉一些心头杂念,让自己轻装上阵地面对生活,每天保持身心愉悦,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
毕竟,过去回不去,将来还未来,只有当下,才是我们能把握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