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韶声-别人的歌&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小时候,我最怕父母提“别人家的孩子”。
但这个神奇物种无处不在,她存在于成绩单里、活跃在课外活动中、甚至会出现在餐桌上。
隔壁的某某考了90分,比你强多啦!
你们班的那谁,听说唱歌很不错,你怎么不行?
表妹比你小,就已经知道帮着父母分担家务了,你呢?
每当这时,我总是不服气地争辩着,力图找出事实里的细小破绽,来维护自己那点可怜巴巴的不被重视的自尊心。可另一方面,我又暗自把自己与别人做着各种比较,小小年纪就显出了争强好胜的倔强气性,日子过得,自然也不是那么快乐。
事实上,也有其他父母称赞我的聪慧与好学,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爸妈也深知这一点,但他们习惯通过这带着讽刺批评意味的比较,来达到对女儿的鞭策和鼓励,并美其名曰“打击式教育”。
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式父母一样,他们热衷于那些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刻意地把子女的人生规划为了一个大赛场。
于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人生就像一场比赛,要么超越别人,要么落后挨打。
可许多年后,我发现这样的冠军思维能激励学业和职场,却并不适用于整个人生。因为赛场观念容易衍生出争强好胜的性情、病态的攀比心理。
比赛的目的,是排出名次,分出输赢,决出参赛者的能力高下。可人生和比赛有着本质区别,人活一世,并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成全自己。
需要比较才能得来的成就和幸福,本就是苍白无力的。它和赛场上的荣耀与光荣,并不是一回事。
关于这种心理,知乎上有段一针见血的阐述:
当自己的价值观很清晰,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可以基于自身的评价准则对事物做出评价、态度、反映。换句话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是什么,满不满意,这样的人,关注焦点是自身的生活。
而没有清晰的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则需要向外寻找,通过比较,与别人做对比,才能做出评价、态度、反映。换句话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是什么,满不满意,需要成天盯着别人看。
说到底,“比”只是为了“好”,但真正的“好”,是客观事实投射于内心的主观体验,和旁人的关系并不大。
最好的参照物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近来我在减肥,开始时,总艳羡别人的A4腰和巴掌脸,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时时刺着心,唯一的安慰只有体重秤上一天天往下的数字。可当我坚持一个月后,却惊喜地发现变化在悄悄发生。
原来最能激励人心的,是比昨天瘦一点、好一点的自己。
聪明人只和从前的自己做纵向对比,而不与身边的甲乙丙丁做横向攀比。
这几年,我最怕参加的是同学聚会。
觥筹交错间的眉飞色舞,依稀可见“别人家孩子”的童年噩梦,不同的是攀比对象变成了房子、车子、票子。相同的是,竞争依旧激烈而残酷。
可我们已经长大,走在不同的人生轨道里,风景各异体验不一,幸福亦是如人饮水的冷暖自知。但世俗并不轻易放过你我,它为成功划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衡量标准,作为这一场比赛的终极奖品。
好在,你可以主动退赛。
古往今来,退赛者众,退得彻彻底底的人,陶渊明算一个。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辞官还乡,在田园乡间建起心中的世外桃源。一千多年过去了,谁还记得当时“赢”了陶渊明的高官和富豪?人们只默背着那些辉煌诗篇,记住了一个活出自我的传奇。
我们来世间一趟,不是为了夺取终点的荣耀,而是为了享受途中的风景。如果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赢,那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安喜乐地走完这一生。你要做到不得意,亦不沮丧,专心走你的路,看你的风景,抵达你的终点。
首先,请学会自我肯定。
消除自卑心理,并非他人的承认,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然后,请修正单一价值观。
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可以用“人上人”一言以蔽之,成功的衡量标准多种多样。
最后,请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人人生而不完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陷,认真去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比赛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人生不是一场完完全全的比赛。
毫无对比的人生不足以谈进步,沉陷于攀比的人生则无法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