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北方特质
—— 柴勇先生书画品赏 曾强
总感觉柴勇先生书画与众不同。
特别是他的草书。杜甫曾言,书到瘦硬方通神。柴勇的草书就瘦,也硬,还不是普通的瘦和硬,是笔墨淋漓,随机自然,风卷石走,有近似庄子“大块吁气”的劲道和狂肆。所以他的狂草,一定有颠张醉素的某些遗传基因,但更多,是具有前人或他人所没有的特质。该怎么描述呢?恍然是,一种只会也只能出现在地老天荒的北方、塞外的图景,粗砺的风猎猎刮过,黄沙滚滚而来,又呼啸而去,然后天严地肃,山萧水瑟,世间一片惨淡的静谧。……
这种意象的描述也许有些离谱,或出格。但仔细分析,我还是认为,这应该不是我思绪奔离过分,就像读作家曹乃谦的温家窑系列小说,而是我太受震撼。
很有缘长期关注柴勇先生的笔墨。八年前,初见到他的草书就觉得,涩劲雄浑,狂狷厚朴,别具一格,所以激情作《天地大美谁能书》一文以荐赏。当年该文全国报刊论文点击量全国第一。经过岁月淘洗,了解更深,尤其是系统欣赏过他太多的草书、隶书、楷书、篆书,写意画,数百枚篆刻印蜕和近千首古体诗作,现在咀嚼、回味,总体感觉还是两个字,震撼。
柴勇先生的草书,旨高意远,孤笔神游,仿佛是一个人置身荒漠北地,天空沉静凝重,大地苍莽奔涌,万籁荒凉萧瑟。他自己有一首诗说,“门外黄风如虎啸,寒舍墨龙时翻腾”(《陋室墨趣》)。我相信,这也许就是他创作时手与心随、心与神合、神通自然的一种真切描述。柴勇先生是塞上大同人,他用自成一体的狂草演绎北方某种特质,得心应手,因而容易共振观赏者内心潜藏的不自觉的北方情愫。
用黑白墨迹的书法演绎地方某种水土特质并不容易。南秀北质、南润北朴等等这些书法理论说起来俨然泾渭分明,比较容易,事实上,观察一个活生生的人尚且容易混淆东西南北,何况墨迹书法!但偏居一隅的柴勇先生显然找到了艺术与地方特质的通幽之径。
他的草书,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一笔书”。他师法王献之,一笔而下,舒迟转折,驱意卷掠,如千里沙尘,如万岁胡杨。用他的诗说,“驾笔驱墨走天涯,横扫千军只一笔”(《草书》)。二是多用方笔折笔。比起沈鹏先生中规中矩正润舒展的草书、林鹏先生丸集圆裹团风聚气的草书,柴勇草书更多沉劲多变开放恣肆的汉隶和魏碑成份,劲拙支离,插折钩回,如狼群围猎,如负重奔袭,“玄虚诡谲惟黑白,非笔非墨豪情飞”(《书道》)。这 应该在全国书坛都独树一帜。三是结构与墨色变化多端。大概由于“满纸云烟神鬼活,瞬间电闪不可阻”(《狂草》)之故,柴勇先生草书卷往往结构多变,墨色飞扬,驰涩互见,或如雷霆万钧疾速而下,或如积云不雨阴沉低垂,行在意外,势在妙绝,神鬼莫测。这样的草书,山丘一般连绵起伏,方折磊积如枯石,大开大阖如沟壑纵横,全然不拘一格。这样的书法,参合融会,少了书斋小我的笔墨秀气,更多了金石剥泐之地方意境,和世事沧桑意味,契合了人们印象中北方的荒凉、疏野、朴厚和劲拙。
这就特别难得,非同一般!
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教授都认为,书法必须像,像名帖,像名家,像别人的书风……这没问题,打树寻根嘛。但他们恰恰忘了,书法艺术的本真,不是要模仿,也不是像或不像,而是抒情写意,是抒心写性,是直指自我情感和本真!失去了艺术驰骋的自由心性,仅仅比对笔法的精妙与否,不过是误入歧途的一种精致的匠人藩篱。这,永远不成其为艺术。
柴勇先生对此清醒得很。他知识渊博,涉猎广泛,不仅研究过儒学佛学和道学,也深入文字学、训诂学、民俗领域,以开见拓识,广为积淀,厚积薄发;他不断游历名山大川,主动接受大自然亿万年日月精华灵性的开化点悟。具体到书画练习,则又往往运用“笨”办法,不停地学,不停地练,一次次分解,一次次揉合,彻底将一个字或一件物的结构、渊源弄清,弄懂,以达融会贯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所以他的书画,既有现实、象形之真,又完全超脱了某些所谓“真”的窠臼的制约,抛却陈陈相因的那些规矩或习气,大胆从各种知识、书体和自然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一任自然。反倒是,他的书画具有返璞归真、大巧若拙、出奇意外的艺术效果。
齐白石先生曾刻印“大匠之门”,是自勉,也是肯定。以此观照柴勇先生草书,应该不在门外,而应该是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不是一种身份的刻意炫耀,其实,更像是一种沉潜在自然的无处不在。
所以,我总想一直沉浸在柴勇先生的书画中,感悟生我养我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