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门街在大同城内东南角,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大同建立学校早在北魏时代就开始了,当时叫太学,到了辽金时期,大同还设有最高学府,叫国子监。元代都城设在大都(北京),最高学府迁到北京城,大同始设府学,府学设在皇城街一带。到了明代,朱元璋封13子代王于大同。代王十分骄横奢侈,占用府学修建了代王府,才把当时城东南的云中驿改为府学,一直到清末。府学设有教授一人,教授乃国家官员,级别为九品,掌管大同府县教育;还有训导四人,是专门的教职人员;在府学的学员称为“生员”,学成后通过乡试成为“秀才”。
当时大同府学,是三进三出的大院,门口旗杆矗立,石狮护驾,内有大殿,正面为大成殿,殿内供奉孔子圣像,外挂儒学大牌匾。所学理论完全以孔子儒
家学说为基础,文章则以八股文为准则。明嘉靖十二年(1533)大同发生兵变,大同东南角府学被毁。数年后,大同府学迁到城内西北隅府衙,历经沧桑,府学变为字校。新中国成立后辟为大同师范,再改为大同一中,东南角府学修复后,由于生源不足,渐渐开辟为专门祭孔的庙字,名曰府学庙。正面大殿塑有孔子像,每有府中人求得功名,必来拜谒孔圣,当时香火缭绕,鼓击钟鸣,一派热闹景象。
民国时期,辟为旅游景点,府学庙为文人骚客聚居、吟诗作画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为学校,1958年设立“大同医学专科学校”,60年代大同医专迁址,改为大同六中。其格局还是庙宇形式,门前六龙照壁,花团锦簇。90年代,六中新建校舍,虽然建起高楼,但也对此古迹进行了必要的修缮。2008年,六中搬迁他处。2010年,文庙又在原址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