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城街巷院落(二十一)五楼十字大街申遗  赵佃玺老师著

原创|古城街巷院落(二十一)五楼十字大街申遗 赵佃玺老师著

2018-01-26    16'13''

主播: 播 客 香 茗

82 2

介绍:
五楼十字大街申遗 随着大同古城保护与修复规模的扩大,四大街的四牌楼、钟楼、鼓楼、太平楼、魁星楼,又从人们的记忆中走向现实。这些离开了人们视野大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的城市标志,开始重塑大同的文化形象,自明朝洪武初年大将徐达奉旨筑城,这些曾经的地标性建筑,数百年来被无数人津津乐道。虽然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逝了很久,但在大家的心中却水远存在。以五楼十字大街为主干的大同古城,塑造了老大同百姓的音容笑貌,也演绎了千百年来这颗塞上明珠的市井喧嚣。 一、四街对称凸显王城气象 大同自秦汉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进入明朝,其战略意义更是非同凡响。明太祖朱元璋取代元朝号令天下,但是败退漠北的蒙古贵族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不断伺机兴兵南下,对大明王朝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确保政权稳固,明朝政府先后在包括大同、蓟州、甘肃、宣府、辽东、延绥、太原、固原、宁夏地区设置藩镇,并派重兵镇守,史称“九边重镇”,考虑到大同的特殊重要性,明王朝先是在洪武五年(1372)派大将军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筑新城,形成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的坚固城池,后来又派代王朱桂亲临就藩,因为是王城,加上代王朱桂的身份特殊(明太祖朱元璋第13子,明成祖朱棣13弟),所以大同古城的营建规制也就格外不同凡响。 “大同五楼”位于大同古城的中心区,四牌楼位于城区的最核心,因为是面向四条大街修建的三开门的牌楼而得名。其他四座楼各自位于四条中心大街的中部,其中钟楼位于清远街,鼓楼位于永泰街,太平楼位于和阳街,魁星楼位于武定街。无论其形制是八角攒尖顶,还是十字歇山顶;无论其功能是宣报时辰以利作息,还是祈愿平安仕途畅达,“大同五楼”都严格按照封建礼教的精神需求和古建总体的对称方位设计。依据它们所在的街道衍生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构成了大同古城的基本格局。以四牌楼为中心,四条大街从东南西北辐射,路中各建一楼,串起了交叉的十字形,正是中国古代建筑四方对称的典范,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二、各司其职传承中华文明 “大同五楼”作为古城的核心区地标性建筑,在数百年的历史传承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四牌楼由四座三开门的牌楼组建而成,明代徐达修筑大同城的时候,这里是作为古城的中心来定位的。四座牌楼分别朝向东西南北,形成了和阳街、清远街、永泰街、武定街。如同一个国家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样,这里可以说是大同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大同是王城,军事征战、庆祝胜利、王子出巡、婚礼祭祀都要经过四牌楼;官宦以及富人的婚丧嫁娶诸等大事也多经过四牌楼。民国以后,人们家里的重大事情也需要与四牌楼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几百年来,这里一年四季车水马龙,成为全市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古代的城市没有现代的钟表,钟鼓就成了官方宣报时辰的工具。大同古城的钟楼位于清远街的中部,楼体分三层,楼顶是十字歇山顶,每层由12根大红柱子支撑,钟楼内的大钟为生铁铸造,高2.12米,口径1.3米,据说重达1万斤(明代度量衡制度)。大同城的鼓楼建在永泰街,是一座三重建筑,每层柱子20根,并都有回型走廊,人们可以在上面转悠,鼓楼下面门洞是十字洞开,东西长5.5丈,南北4.2丈,车马人流可以穿越而过,每到清晨或者傍晚,悠扬的钟声或者激越的鼓声响起,人们便可根据时辰的不同安排一天的生计,“晨钟暮鼓”中一派繁荣景象。 太平楼建在和阳街中部,北临太平街,南邻李怀角,据说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平定了郭鉴叛乱后,为祈愿大同城平安,由知府王诰(一说马呈书)集资而建。太平楼同样是三层建筑,楼顶是十字歇山顶,每脊均有兽头飞角,二层和三层均与钟楼相似。只不过是底层东西之门很大,可以走大车,而南北之门比较窄,只能走人而已,太平楼周围有十几尊石狮子把守,北面有一牌坊,曰“太平坊”。 魁星楼建在大同城武定街的中部,是明代中期建造。原来建设的目的,是因为那里有大同城的一所县学(古代大同城学子的一所初级学校)。因为魁星掌握学子仕途命运,所以建此楼祁福。魁星楼的式样是三层八角攒尖顶,全楼24脊,八角代表大同学子要走向四面八方,24个脊代表一年24个节气。 三,科学保护弥补当年缺憾 作为古城大同的经典建筑,“大同五楼”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寄托了美好的人间诉求,但它们历经磨难。在市委市政府古城整体保护工程开工前,除了位于永泰街的鼓楼得以存续,其余四楼均已灰飞烟灭。 其中,太平楼毁于民国初年,大致原因是当时总镇署经常出东门操练,因此楼影响队伍行进而被拆除:同一时期被毁的魁星楼,据说是民国初年大同成立官办医院,要占用县学之地。当官的一声令下,矗立数百年的珍稀文物便夷为平地:说起四牌楼和钟楼,很多大同文化界的老前辈都非常痛心。因为它们的拆除,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者1954年因道路扩建而被拆除,所有建筑木料、石材和琉璃构建一度放在大同公园西部。后者1952年由于街巷改造被拆,楼上的万斤大钟暂存华严寺内。 围绕鼓楼以外的其他四楼的修复,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投入巨大精力。按照“原规制、原工艺、原材料、原设计”的原则,目前四牌楼和魁星楼已雄姿初现。其中四牌楼现在的地面比原来提高大约50厘米,虽然中央空地的合理利用尚在讨论中,但是每天已经有大批的市民汇聚于此,这里俨然成了新的娱乐休闲中心。魁星楼比原来的位置东挪了一段,建在了武定街正中,而且比原来更加雄伟和壮观。钟楼和太平楼已经开工,都在清远街和和阳街中部的原位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同五楼”一定会以更加雄伟的身姿,成为古城靓丽的风景。 四、动听故事寄托美好祝原 大同是历史文化名城,围绕五楼的民间传说很多。 鼓楼北面原来有一块牌匾,上书“天理昭彰”。相传鼓楼西街有家山货店,掌柜王世荣为人厚道,乐善好施。一次从张家口来了一批客户,声称要买大批席子和篱笊耙。王掌柜把货备好后,招待他们入住上等的客栈,谁料第二天天还未亮,这批人居然悄悄卷货而逃。王掌柜虽然生气,但他不愿睚眦必报,只找人做了块木匾,上书“天理昭彰”挂在鼓楼南面。康熙皇帝闻讯后,配了一副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 魁星楼建成后,一直是大同学子励志求进的祭拜场所。楼前还建有一座砖雕五龙壁。此处的龙壁除了本身的雕塑精美,两侧的配属图案还有着深刻的教化功能。右侧图案为“鲤鱼跃龙门”,意在教育学子刻苦努力,以求将来出人头地。左侧图案为“一鼓作气”,图中的鲤鱼虽然已经跳过龙门,头部也变成龙形,可尾部依旧为鱼尾。在此龙的前面,一朵浮云上飘着一个小鼓,意在告诚学子不要为眼前功名所满足,而应该一鼓作气继续拼搏争取人生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