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城街巷院落(二十八)城墙与城市文化 赵佃玺老师著 香茗诵

原创|古城街巷院落(二十八)城墙与城市文化 赵佃玺老师著 香茗诵

2018-03-16    10'39''

主播: 播 客 香 茗

112 1

介绍:
城墙与城市文化 大同的古城墙已经恢复,对于大同人来说,这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由此想到半个世纪以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当时历尽沧桑的古城墙巍然屹立,这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春去夏来,天气渐渐暖和,此时大同天清云淡,放眼风光一片。在日落之前,老大同人习惯地吃完晚饭,要出去登高跳望。人们携老扶幼,从南门台阶或西门台阶拾级而上,漫步走上城墙。 南门的城楼是一座三层歇山顶的建筑。砖瓦虽然有些残存,但墙体依然巍峨,那古老的沧桑让人们忆起了那马革裹尸的年代。大院里,老人们在玩扑克、下象棋,儿童们在踢毽子,今日的嬉笑与古老的空气相通融。往南走可以望见南小城大路上正走过一辆铁轮大车,吱吱扭扭向着城里走来,上面拉着一车黑炭,准备卖给城里的居民。远处是一队骆驼,叮当的驼铃声隐隐可闻,驼队排成一串儿,慢慢在行进。在城墙里下面的四合院里,正是炊烟袅袅,小孩在拉着风箱,妇女在熬着豆粥,大同人的晚饭多是红豆粥烤黄糕,那烤糕的香味隐隐地飘荡在城的上空。院外的柳树、杨树、桑树深深地连成了一片片,登高望远,大同城是灰的瓦、白的墙、绿的树。你看那扎着两根小辫的小姑娘,正在捋着桑叶,因为她养了许多蚕宝宝,白白的蚕儿在筐箩里慢慢地蠕动,周围一个男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50年代大同城里的孩子就爱玩蚕。 城墙上如砥的砖石铺道,平坦通顺,外面的女墙、箭孔,弯弯曲曲一直护着你,像桥的栏杆一样。几十步就有一个窝铺,它像一间小小的房子,你可以在那里休息。一些爱玩的女孩,早已把它打扫得一尘不染,玩着过家家。 西南角的镇楼消失了,但留下了它的石础砖栏、兽脊兽瓦、猫头滴水,这些物件随手可拾。镇楼的遗迹诉说着这里曾是大同城墙的标志建筑,它曾身经百战,那战马嘶吼和甲胄光芒仿佛还流曳在人们面前 。 沿着北城墙,可以到达北门城楼,老北门城楼于民国初年烧毁,20世纪20年代又建起一座西洋化的砖雕门楼,歇山顶二层方木格窗户,完全像是北京的前门城楼,可见北门城楼与北京的前门城楼所建年代相近,所建风格一致,也是大同城北面的标志性建筑。 北门里坡下是一座老城隍庙,每到四月十八,上庙求神的人来人往。每到这时人山人海,你看那求仙拴孩子的人,把一串线绳戴在曹奶奶脖子上,再敬上一束香火,求男孩在男孩头上摸一下,跪倒在地叩上三头;求女孩同样也是如此。 上了西北城墙角,远远望去是轰隆的火车大桥,那时的蒸汽机车还突突地冒着白烟,向东方跑去,桥下的方坑,是一爿天然的游泳池,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像是一面大大的镜子,倒映着御河大铁桥的影子。老铁牛也在那里铮铮地矗立着,大大的眼睛看着远方,它像是守护着大同的古老城池。西北城墙角下是一片菜地,红的柿子、紫的茄子,还有绿的苤蓝,七月里是一片繁花似锦,似五颜六色的地毯铺在城墙角下,那马拉水车叮叮咚咚打破了这傍晚的寂静。 我朝东城墙一溜烟地跑去,到了姜子牙武庙,再往下走经过东门城楼和东门瓮城里的岳武庙便可到达城的东南角,东南角的城墙上,雁塔屹立在那里。这座八角石塔,一个角下吊一个风铃,下面石碑上刻着举人厉时中、吴凤鸣等大同学子的名字。向东看是东关华严寺,向西北看是文庙,远处还有小白塔……宁静的大同,麟次栉比的歇山顶瓦房,绿树间隔的四合院,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古大同城的图画,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大同的城池。 大同城,当年明朝开国之勋徐达把它建得铜底铁帮,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又把它修复得十分完整,巡抚韩雍、年富又筑了东南北小城把它保护了起来。这个城是中国最老的古城,儿时的游兴至今也难以忘怀。 古城墙又开始映入当代人的视野里。从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这绵延的城墙像不断的血脉一样联系起老大同的古往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