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只在一念间(上官才疏)
得失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道选择题。
古语云: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得失,体现着基于人生积淀的认识,表现于基于价值判断的关键抉择,蕴含着享受幸福生活的人生智慧。
1 得失·福祸·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生得失总是交织在一起。我们愿意相信“祸不妄至,福不徒来”,而“因祸得福,乐极生悲”则让人生更加捉摸不定。
得与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人生就是在这两面之间行走,好比一段旋律,在跳动的音符中完成生命的进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乘船出海,途中遭遇暴风,他被冲到一个荒岛上。一连好几天都没船只经过。他心灰意冷,走投无路之际他决定在岛上自力更生,用木头搭起一个简易的家,寻找能吃的食物,过起最简单的生活,每天的希望就是等待着救命船只出现。有一天他出门,忘记熄灭火源,大火将他仅有的家燃为灰烬。绝望之际他想到了自杀。
第二天他却被一艘船救了。船长告诉他:“我们看到你这里烟火弥漫,就顺着烟火找到这里。”年轻人恍然大悟:这么久没被人发现,没想到这场大火竟救了自己的命。
《淮南子》有言:“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人生是一部悲喜交加的戏剧。没有悲伤情节的铺陈渲染,没有一番惊心动魄,太过顺利的结局往往难以打动人心。
生活就是在得失中反复轮回,好比塞翁失马,福祸总在不断转化。
人生则是在得失中活着,有失才有得,如果你不懂得悲伤,就不懂得真正的快乐。悲伤,往往是生命转机的开始。
2 得失·抉择·守望心中的那盏灯
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得失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1838年,林则徐受任钦差大臣,在虎门展开了声势浩大销烟壮举,狠狠打击了英国人的嚣张气焰。然而由于晚清政府昏庸无能,林则徐很快被诬陷、打击和指责。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都被道光帝指责为一派胡言。1841年,林则徐被降为四品卿衔,不久又被新疆伊犁效力赎罪。历此坎坷,林则徐并不为个人命运而郁郁寡欢,而时刻心系国家,发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最强音。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林则徐心中的那杆秤是国家,所以他毅然放弃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踏上赴戍之途。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取得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什么。
今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吊唁场景如同十里长街送总理再现。
这位衣着简朴、生活朴素的农民,不屑于申请专利挣钱,而是把毕生精力用在造福全人类。有一档节目记录了袁隆平的生活日常,在节目中袁老透露每月国家津贴加上工资不超过2万,相比明星不值一提,但得到的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又有谁能相比?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得失是一种抉择,群众会对你的抉择“用脚投票”。
而抉择是要守望心中的那盏灯。
3 得失·心态·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其实君子也好,小人也罢。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只是君子有一颗“宽心”,不仅在乐中乐,而且善于苦中作乐。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讲学授课,风光无限。后来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这样的浮沉对人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在发配云南充军途中,杨慎戴着枷锁,在湖北江陵他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慎深深感慨:是非成败不过过眼烟云,还不如白发渔樵泛舟江上酌酒自娱来得快活。多少得失,都付笑谈中。他于是用亲身经历凝成一首足以令其名垂千古的《临江仙》。
没有对得失的大彻大悟,就没有《临江仙》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
一个人有多大成就,取决于他的格局。格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得失影响人的幸福,然而幸福并不取决于得失,而取决于对待得失的态度。
超然得失,人生就拥有了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得失,是一种人生观,所以才有了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感人故事。
得失,是一种幸福哲学,如此才能体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人生天地间,得失自从容。
得失,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