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诵读||新的奶酪在哪里

香茗诵读||新的奶酪在哪里

2021-06-21    21'11''

主播: 播 客 香 茗

586 2

介绍:
经济转型系列十八: 新的奶酪在哪里 写完“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系列】文章就该收官了。17篇拙文看似无序,其实并不是随机编发的,下面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分享给读者,作为本系列的索引,敬请批评指正。 一、谁动了我们的奶酪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经济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发展规律和人的经济活动。人的活动如能敏锐地发现、把握、顺应和利用规律,则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延缓经济发展。 长期的出口导向经济使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加剧了本已存在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国际分工中我们被发达国家长期压制在中低端领域,也导致国内高端需求外溢(如海外代购)。近几年的国际经贸摩擦打破了我们结构调整的正常逻辑,形成加速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也促使我们提前认清形势,丢掉幻想。难怪金融大鳄索罗斯说,特朗普的一系列做法,“将大大有助于中国被接受为国际社会的领导成员(leading member),他起的作用甚至会超过中国人自己”。“强劲的对手使我们遇到更优秀的自己”,我将这些想法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系列的开篇,构成了第1期“该给特朗普一个Thanks”。 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是必然的,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为什么近两年“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个话题引起了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思考,主要是由于国际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各国经济“内卷化”。“每临大事有静气”,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要保持冷静的思辨能力,中央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政策就是对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走向的科学预见。对当前形势和应对策略的分析,构成了第2期“转型,我们怎么做”,关键词是“形势与任务”。 二、新的奶酪在新格局里 我们的国内大循环,不是回到自给自足和计划经济,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循环。指导国内大循环的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践中要摒弃权力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此,我梳理了关于市场的经济学理论常识,构成了第3期、第4期“理解市场经济(一)”和“理解市场经济(二)”。 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因此首先需要理解和把握国内大循环的深刻内涵以及重要意义,高于“国内循环的内涵和分析框架”构成了第5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 经济循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供给和需求。经济循环从最具体、最表象,到最宏观、最抽象的部分,像一条光谱曲线,沿着横切面看过去,依次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的循环,二是要素的循环,三是产业和空间意义上的循环,最后是供给和需求的循环。位于经济循环最基础的是物的流动和循环。物的流动和循环不仅仅是物流,而是一个涵盖从企业销售、交通运输、检验检测、冷链仓储,再到电子商务、网络配送、外卖小哥,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基础设施和为其服务的金融中介等在内的庞大体系。这部分内容构成了第6期“物畅其流,****”,关键词是“物的流动和循环”。 在经济循环中,除了用于消费和储备的物品,其余都是生产过程的投入品,可以将其概括为生产要素。比物的循环层次更高,也更抽象的,应该是生产要素的循环。生产要素循环的核心是实现市场化配置,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平等,即在政策和制度上做到“竞争中性”;二是打破要**置的区域分割,统一“度量衡”;三是将自然垄断行业对经济循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减少权力对经济运行的不合理干预。这部分内容构成了第7期“重提‘统一度量衡’”,关键词是“生产要素的循环”。 一定生产要素的组合构成企业,全社会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布局构成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构成广大的城市和乡村。所以,在生产要素循环之上的是产业和空间层面上的循环。这个层次上的经济循环,还存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别和促进区域发展平衡等需要破解的课题。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基建助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等。这部分内容构成了第8期“母鸡与蛋,孰轻孰重”,关键词是“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以土地财政和重复建设发展起来的“造城运动”在房地产泡沫化的今天,城市化的“大饼”摊不了多久,代之而起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重点解决已在城市就业的农村人口的市民身份和保障问题,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通过城市更新提高城市品质,通过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这部分内容构成了第9期“城市化的“大饼”还能摊多久”,关键词是“新型城镇化”。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总战略。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加大农民增收力度。同时,乡村振兴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举措之一。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内涵、由来,乡村面貌的变化,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的关系,乡村振兴的背景条件和举措等内容,构成了第10、11、12期“都在农村有亲人(一)(二)(三)”,关键词是“‘三农’与乡村振兴”。 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做到经济和人口的均匀分布,而是产业和地区间的功能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给我们带来了市场潜力,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流动,产业资本由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城市群、都市圈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助推器。这部分内容构成了第13期“从腾笼换鸟到1小时通勤圈”,关键词是“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 供给和需求关系是经济循环的DNA。不管在哪个层次、哪个区域,经济循环都是供求关系的复制、叠加或扩张。所以,经济循环的最高层次是供给和需求,最高境界是供需平衡。过去40多年我国快速发展有两大动力,一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二是以“土地财政”为特征的,政府批地、地产开发的造城经济。由此,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齐发力,使我们登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 现在外需呈下降趋势,城市化也难以为继,大量过去形成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就必须大大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将发展的动力从外需拉动为主调整为内需拉动为主;短期战略是公平分配、拉动消费。这部分内容构成了第14期“经济循环的DNA是什么”和第15期“如何促进终端消费”。 最后两期是关于科技创新的,其实这两期成稿较早,放到最后,主要是考虑它虽然是经济循环的一部分,但它是经济循环的根本动力、第一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特征更突出。过去的发展模式对自主创新的依赖程度较低,使得科技自主创新在全社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而今,人类认知边界不断拓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移动支付等新名词、新事物、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迭代升级愈来愈快,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越来越明显,众多关键技术开启了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什么叫受制于人,为什么会受制于人,怎样才能不受制于人?回答这些问题的内容构成了第16期“中兴华为事件的启示(一)”和第17期“中兴华为事件的启示(二)”。 科技自主创新本质上属于国内循环的范畴,如果讲技术贸易、技术引进,那就属于国际循环了。强调科技自立不等于闭门造车,内外循环是相通的,科技的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也是辩证统一、并行不悖的。 三、金融要回归本质 前面17期的内容中,还缺金融一章,特在结语部分浅析一二。金融被称为经济的血液,在新发展格局中,金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顾名思义,金融是资金的融通,目的是促进财富的增值,金融活动的基础则是信用。金融管理的目的和功能就在于防范风险,维护信用,这些是金融最基本的常识。尽管有名目繁多的金融产品、复杂的融资结构及各种制度安排,当前金融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些常识性方面:   许多金融活动,其逻辑本应是“钱—物—钱”,但现在变成了纯粹的“钱—钱”,变成了自我循环,没有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类金融活动只是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并未创造财富,但分得了与其贡献不相称的份额;  金融产品或金融机构不断自我膨胀,异化到不能自我掌控的程度,最终失信违约由社会为其买单,如金融产品爆雷;  资本市场存在的价值在于发现投资机会、分散风险、配置资金,所以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讲愿景,向潜在投资人合理呈现未来的投资收益是资本市场的必然操作。如果把故事讲的太离谱就背离资本市场的初衷了。 上述金融怪像不仅在发展中国家频频发生,发达国家也屡见不鲜,甚至引起世界金融危机。对于这类金融怪像,目前世界各国都很头疼,既不能有效监管,又不能弃之如敝屣。​ 当然,我国金融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与实体经济不振有关,实体经济的超额利润往往来自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科技创新是需要积累的,在新的技术工艺突破之前,许多生产能力的利润空间达到峰值或下降。实体经济利润率的下降,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资金会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 在实体经济总体裹足不前的情况下,信贷扩张拉动经济增长只能推高资产价格,使信用违约风险上升。所以,金融的发展方向在结构调整而非大幅增量扩张。金融体系内部具有复杂性、关联性,金融风险往往带有系统性、全局性的倾向,牵一发而动全身,个别、局部的风险容易演化为大的危机,一旦引发金融危机,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破坏。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增长表现为规模扩张,银行体系具有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