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为基本内容,孔子追求着个体、家国、天下的和谐,孔子的主张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思想。孔子在世时,他的主张始终不能为各诸侯国所用,颠沛流离时如丧家之犬。孔子逝世一百多年后,亚圣孟子,再次行走在宣扬儒学的道路上,然而,他的仁政主张依然没能被任何一位君王接受,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儒学依然没能成为治世之学,甚至内部还出现了裂痕。大儒荀子的得意门生李斯更因为主导焚书坑儒而被众多的儒者被为最大的仇敌。秦朝时期,儒学坠入深谷,儒家思想似乎将永远湮灭于历史烟云之中。在山东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珍藏着出自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彩绘绢本《孔子圣迹图》36幅。圣迹图,大部分展示的是孔子颠沛流离的一生,然而其中的《汉高祀鲁》图却描绘了一幅令人意想不到的场景。
唐丽:太牢礼主要指的是全牛、全猪、全羊,这个也是规格比较高的一种祭祀礼仪,刘邦祀孔开了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
焚书浩劫十八年之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用最隆重的太牢礼来拜祭孔子,这是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似乎昭示着儒家思想重获生机。
然而,刘邦仅仅需要用儒家的礼来感受与彰显一代帝王的威仪,刚从战乱中走出的汉王朝整个社会需要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才是汉初统治者所需要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真正复兴在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之后的汉武帝时代,这个时代散发着盛世的光芒,但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矛盾,急需一整套积极有为的治国新思想。
这个时候,大儒董仲舒应运而出,董仲舒最为世人所熟知是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然而,所谓罢黜百家并不是废弃各种思想,儒家汲取了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的精华,成为经过改良后的新儒学,此时的儒学在秉持仁、义、礼、乐的基础上,主张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尊卑有序的王权等级观念,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由此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