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邦国时代3

第五集 邦国时代3

2021-02-27    06'57''

主播: 🙆竹馨

130 1

介绍:
方勤:文献上也有记载,禹伐三苗,那么三苗呢,一般来讲就是我们这个区域,就是长江这个区域,可能就是因为当时那种战争,这个城址就废弃了。 大约在四千多年前,相传三苗族的首领驩兜本是尧臣,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才有了尧、舜、禹对它发动的屡次战争,当时江汉平原天灾不绝,《墨子•非攻》说,江汉地区发生大地震,人群伤亡惨重,血流成河。《太平御览》记载,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尧、舜、禹看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举兵南下,在最后一次战争中,华夏军团历时70天大败苗师,从此苗蛮集团式微,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在石家河遗址发掘出的玉器中出现了牙璋这样的北方礼器,这是夏民族的标志物,由此可以得出,中原文化南下最终导致石家河文化的消亡。开篇那场远古大战的当事双方,此时,愈发清晰了起来。 随着南方苗蛮集团的衰落,位于中原的华夏集团日益强大起来,距今四千三百年左右,一座庞大的史前古城在晋南汾河之滨崛起,那是一座都城,一座亦真亦幻的城,城中恢弘的宫殿中,住着一位崇尚文德的王,城墙牢固,府库充盈,数以万计的人口聚集一处,宫殿区、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 红铜铃的出土标志着金石之声时代的即将来临,上层贵族拥有大量财富,而绝大多数普通居民却仍一贫如洗,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 塔儿山西麓,今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在一个灰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只残破的泥质灰陶扁壶,意外的是,在壶的正面和后面,分别有两个朱红符号,其中正面的符号很像甲骨文中的“文”字,后面的符号,有考古学家按象形来解释,认为是建立在黄土塬上用夯土版块筑成的大城,也就是“尧”字。“文尧”是对尧的赞颂,而其他学者又把其解释为命、易、邑等,但都认为是与唐尧或夏禹有关的文字。 据古史传说,包括陶寺在内的临汾盆地是帝尧陶唐氏的居地,而陶寺遗址作为都邑而存在的时间约为距今四千四百到四千年,这一年代范围在夏代之前,恰好属于尧、舜时期,人们不禁将它和传说中的尧舜之都联系了起来。 2002年发掘的IIM22墓地规模宏大,出土有彩绘陶簋、彩绘大陶盆、玉兽面、大厨刀以及玉龟、玉琮、玉壁和彩绘陶壶等王者之器,再次说明陶寺墓地存在着国王级别的高级墓葬。 陶寺城址的规模相当庞大,达二百八十万平方米,在陶寺城中期大城东南的一个小城内,还意外发现了用作现象授时的大型天文建筑“古观象台”。通过复原考古人员发现,古人透过柱与柱之间的11道缝隙,观测正东方向塔儿山日出的上切与下切,以确定当时的20个节令历法,观象台遗址的发现,比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还要早近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