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周人准备克商的一个战略性的一个根据地。
迁到周原之后,周人正式打起了克商的主意,这就是《诗经》中的另一首诗,《閟宫》所写:后稷之孙,实维大(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后稷就是周族人的祖先,这里的大(太)王即古公亶(dǎn)父,意思是:自从古公亶(dǎn)父带领周族部落迁到岐以后才开始筹划翦除商的事业,古公亶(dǎn)父带领周族人在这里开辟土地,建造城郭宫室,建立官制,小邦周作为附属大邑商的一个方国,日渐强大起来。
朱凤瀚:周人这种克商的思想起源那应该确实很早了,起码是王季(季历)的时候,我们后来看到管他叫王季,当然他称没称王还可以讲,也可能是后人追封的,但是他自己独立起来,自己成为一个王国来代替商的思想,我觉得在从王季的时候应该有,当然你说古公亶(dǎn)父,他迁到周原,把周邦兴建起来,使自己强大,但是克商也许一开始还没有这种自信。
据史书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他有意传位于小儿子季历,因为他经过观察,认定季历的儿子姬昌将是周人兴起的关键人物。这样为了让位给季历,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便出奔荆蛮,他们在那里断发文身,建造城郭,建立国家,成为吴国的始祖。古公亶父死后,季历就位,不久被商王杀害,他的儿子姬昌继位,这就是后世为众多儒家经师和封建帝王推崇的周文王。到了周文王的手里,周族蒸蒸日上,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周族日渐强大,但仍坚持韬光养晦,以取得宗主国的信任,商王纣封周文王为西伯,使之成为商西的一方之主,并委以征伐大权,这正合文王之意,于是周文王大手一挥,剑锋所指,商的若干附庸国立即灰飞烟灭。他先是兵进西北,相继征服北方的犬戎、密须等方国,随后又正面进攻黎、邘二国,剪除商的左翼,攻取商朝西南方向的战略重镇崇,直接威胁商所在的别都——朝歌,为周军东进打开了通道,如此,南、北、西三面都是周的势力范围,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势。周文王时刻不忘商的杀父之仇,他韬光养晦,表面上臣服于商,暗中却一直在积蓄力量,加紧灭商的准备。
在周原,周文王敬老慈少,为政以德,礼贤下士,赢得了许多诸侯的支持。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芮两国的国君因国土问题发生争执,找周文王仲裁,进入周境后,发现周人相互谦让,种地的人相互谦让田界,走路的人相互让路,两位国君目睹这一切,非常羞愧,于是各自回国,相互谦让原先争执不下的土地,这一件事传出去后,许多诸侯更加折服于文王的德治。周人,在文王的治理下日渐繁盛,但是天下仍是商人所统治,要成就伟业,文王还需要辅佐成就自己霸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