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只不过随着华夏文化进入荆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让年轻的国君楚庄王跃跃欲试。
楚庄王即位时还很年轻,当时他的王国还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庄王当政三年不理政务,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这样荒诞了三年之后,忍无可忍的齐国(干齐国何事?)大臣上书进谏,他们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南方有一种鸟,它落在土岗上,三年不展翅,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此时的楚庄王已经明显察觉出举国上下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于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让世人铭记至今的话,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来历,此后楚庄王开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楚国由此成为中原之外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势日盛的楚国随后开始觊觎中原,但和此前的齐桓公、晋文公不同,楚庄王却没有多少尊王的思想,相反,他想彻底摧毁周王室的权威。
邵蓓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副研究员:然后他(楚庄王)正好是,他伐陆浑之戎,当时是在河南伊川附近,到了那以后,然后那里离洛阳,离东周洛阳很近了,他就顺便往北进军,到了东周王畿,然后就有那个问周鼎大小轻重那个事情,当时周王就派王孙满去见楚庄王,然后就说这个,他说周德虽衰,但是天命未改,鼎之轻重,不可问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周虽然衰落了,但是这个天命还在啊,你不能随变问,说这个,而且呢,这个呢是在德不在鼎,并不是说问鼎的轻重大小,看你有没有这个德,听了这个话以后,楚庄王就回去了。
九年后,楚国与晋国展开决定霸权的邲之战,邲之战,晋军大败,其霸主地位遭到致命的打击,公元前589年,楚国与鲁、秦、宋、陈、卫、郑、齐、曹等中原诸侯在蜀(今山东泰安西) 会盟,这次会盟确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来,一直被视为蛮夷的楚国,终于成为中原诸侯承认的霸主,楚国建立霸政的过程中,彰显了他们由蛮夷走向华夏的过程,晋国并不甘心失去霸主的地位,经过多年的整修,公元前575年,晋国向楚国挑战,两国为争夺霸权再次展开大战,双方主力在鄢陵一较高低,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被称为鄢陵之战,经过鄢陵之战,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但楚国并没有受到严重伤害,国力依然强大,始终对晋国虎视眈眈,鄢陵之战后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大臣向戌的邀请下,晋、楚、卫、曹等14个诸侯国的代表,一起在睢阳会商,这次会议被称为弭兵之会,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
这是在2002年被发掘的周王室墓葬遗址,这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周天子乘舆,印证了古文献当中天子驾六马的记述,然而和黄土已经成为一个颜色的六匹骏马的骸骨却铭刻着周王室最后的所剩无几的权威和尊严。随着东周天子的权威的丧失,在彬彬有礼的礼仪社会表象下,西周的礼仪制度正逐渐被抛弃,取代周天子实际地位的霸主们,赖以维系权势的是他们强大的国力,他们和诸侯之间只有盟主和从属的关系,而没有君臣关系,春秋霸主政治本身就是对西周宗法制度的颠覆,社会的变动汹涌而至,随着由列强争霸演变为诸侯兼并,东周的另一个时代,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战国时代即将到来,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将更加惨烈,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望着重新统一,中国将由此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统一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