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孔子2

第十三集孔子2

2021-04-01    05'38''

主播: 🙆竹馨

296 3

介绍:
孔子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摄政期间,创立了以宗法为基,礼制为体,德治为核心的西周文明,周公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与践行西周文明,不仅使鲁国成为西周文明的东方中心和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的诸侯国,而且培育了以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为地域特色的鲁文化。 春秋时期,周礼已在许多诸侯国日趋式微,而在鲁国仍盛行不衰,公元前540年,晋国朝宣子出使鲁国,亲目所睹便情不自禁地发出“周礼尽在鲁矣”的感叹。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孔子得以遍览鲁国所藏周礼的典籍文物,孔子还到东周向当时的周之守藏史老子问礼,孔子沐浴在鲁文化的春风化雨之中,汲取营养、陶冶性情,孔子就是在鲁国这样一个社会与文化环境里,逐渐由一个从小饱尝生活艰辛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仰慕三代、坚守周礼、关心民瘼、有志问政的知识青年,孔子踌躇满志地步入社会,打算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一试身手。 骆承烈 曲阜师范大学 教授:孔子呢,他一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要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他就提出来礼,这礼本来就是一种向祖先供奉的这么一个物品,后来变成人际之间交往的物品,后来就变成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了,就是人们之间的礼貌、礼节。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日常生活礼仪的要求,红色、紫色的布不用来作内衣、便服,夏天在室内穿单衣,出门则一定要套上外衣,加工食物要讲究,越精细越好,不吃切割得不合规定的食物。 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去世了,孔子很伤心,但是当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给颜渊买一副椁的时候,孔子却不同意,他回答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置办椁,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下大夫,按照礼制必须坐车,不能步行,孔子的这些行为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显得迂腐刻板而不近人情,事实上,他从不刻板地遵循礼制,和这些表面的形式相比,孔子更看重行礼时内心的真诚,他说,礼,过于奢侈不如从简,丧礼,大肆置办不如本身的哀伤过度。 骆承烈 曲阜师范大学 教授:有的人说孔子顽固,现在社会变了(还)用旧礼,不是那样,孔子曾经说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你说礼啊礼啊,难道就是献个玉献个帛吗?主要是(表示)对你敬奉那个人的恭敬,乐啊乐啊,难道就是撞钟敲鼓吗?不是,通过这个撞钟敲鼓呢来完成这个礼的这个制度。 其实孔子不仅是周礼“明贵贱,辨等列”的坚决维护者,他对周礼也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孔子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局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强调“仁”是礼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 钱逊 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孔子把治国平天下,解决当时的天下大乱的情况,把希望寄托在哪里呢?他寄托在提高人的素质。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 院长:孔子曾经说啊,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遵守“礼”的那种自觉,那种素养,那么礼乐秩序怎么办呢。 骆承烈 曲阜师范大学 教授:一个人闹不起来,两个人之间就存在人际之间关系了,人际之间关系怎么办呢?就用“仁”来解决。 孔子非常重视人,关心人,一次,鲁国的马厩着火了,孔子听说后赶紧问伤着人没有,却不问马的事,孔子很看重爱人的仁,齐国的管仲享用了起越自己身份的礼仪,被孔子看成是不知礼的人,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政,尊王攘夷,维护了华夏诸侯国的稳定,维护了普通民众的安定,所以孔子认可他,称如其仁如其仁,在孔子看来,如果不能心怀仁爱,以亲亲为出发点,扩而大之去爱人,即泛爱众,爱作为社会人群泛称的人,就违背了仁,也就无从谈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