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评价自己的弟子冉雍说,雍也,可使南面,南面,在当时暗指君主之位,在孔子的时代,世袭权力被认为是做天子或诸侯的唯一资格,各级官僚均为世袭贵族把持。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称,这句话意义非凡,孔子对这位弟子的评论并非草率的赞辞,而是宣布了一项最重要的变革性政治原则。
钱逊 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孔子《论语》里面讲的君子,他提出来的这是一个理想的人格的目标,那么这个君子和小人的区別,它有很多地方讲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它主要不是从地位上讲,主要是从一个人的这个道德、修养和人品,从这些角度来讲。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 院长:君子的本意它实际上是对于贵族男子和这个为政者的通称,那么这个君子从文字上就能看出来,上面是一个手拿着个东西,尹,拿的那个东西实际上就是权杖,下面是口,是发号施令,所以君子的本意是对于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那么后来呢指道德高尚。
直到《论语》的出现,君子才更多的具有了道德上的意义,孔子给它定了很多道德标准,像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等,不论出身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就是君子。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 院长:所以呢就是说君子的本意和引申意之间这种联系,那么就是孔子他教育的一种内涵所在,就是说因为你地位高,所以呢你责任大,你既然是这个尊贵的人,你就应该是高尚的人,所以你作为一个管理者,那么你就应该道德高尚,所以儒家讲,政者,正也,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
同样,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于“士”这个原来低级贵族的专用称谓,也赋予了许多道德含义,比如,士志于道,质直而好义,杀身以成仁,不能耽于舒适的生活,只有行为像真正的君子那样才配称作士。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 院长:孔子呢他培养人才实际上是培养的一个士人,培养一种君子人格,孔子曾经说,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说一个士人呀必须有追求,有信念,如果他是一个有追求有信念的人,那么他就不会斤斤计较于生活的琐事,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就没面子了,不会的。
史称,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寒微,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西周和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家臣主要由士一级的低等贵族担任,而到了春秋晚期,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跻身到“士”的阶层,进而在国家政治中展露锋芒,他们所依仗的不是自己的出身,而完全是自己的政治能力,孔子的弟子们就是这样的“士”的先驱。
杏坛讲学的盛迹也许是画家笔下的想象,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兴办私学的第一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的人,他的学术活动开启了战国讲学游说和“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之先。
像孔门弟子那样,学习专门的政治知识,以此晋身国家政治,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由破落贵族组成的“士”阶层和由“仕进”而为“士”的平民“士”阶层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春秋时期贵族们政治生活中的必需品,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成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
方克立 中国社科院 学部委员:中国有这个传统,就是通过解经注经来发挥自己的思想,所以这个《六经》对于中国的我们讲的统治思想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史的源头,就要归到《六经》,这个《六经》实际上在孔子以前已经有,孔子他的工作是对它进行整理,这是对传承中国文化他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孔子生命的最后四年打击接踵而至,公元前483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因为家境贫寒,只能薄葬。
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孔子伤心地大哭,说,天丧予,天丧予。公元前480年,孔子最倚重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内战,死时被改成了肉酱,十分惨烈,孔子为之大哭一场,让家人把厨房中的肉酱倒掉,害怕联想到子路。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 院长:那么孔子弟子很多,也有比较亲近的弟子,比如说颜子,颜回,比如说子路,比如说子贡,比如说子张等等,那么这些弟子啊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弟子对于孔子的理解可能也有侧重,但是呢这些人和孔子啊他们朝夕相处,形成了很深的感情。
公元前479年,孔子自作了一首歌,泰山其颓乎,梁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他的学生子贡听到后赶去看望他,他对子贡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天下明王不兴,没有人听我的,我快要死了。
七天以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孔子的一生始终以周公为榜样,非常希望能像周公一样在政治和文化上有所建树,然而生不逢时,他的一生基本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是孔子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上表现出了执道而行,不畏其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孔子死后,弟子们主动为他守丧三年,子贡甚至守丧六年,在当时,只有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丧三年的规定,而在礼制荒废的情况下,三年之丧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们,使他们成为自己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 院长:这里面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师生的一种情感,那么孔子和他弟子的这种情感也成为中国传统中师生关系处理的一种样板。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也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对汉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 院长: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那么孔子把他以前的中国文化都集中在他的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显然《论语》它代表了孔子的一些对人生,对社会,对修身做人的一种看法,所以呢就是说它是我们上古文化的一种结晶。
钱逊 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现在我们讲世界四大文明,儒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这四大文明大体上都是在这个时期里面形成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讲,就是说儒学它是和那三大宗教并列的现在的影响人类最大的四大文明之一,所以他(孔子)不仅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代表之一。
方克立 中国社科院 学部委员:孔子的思想就是说两千多年对中国这个历史发展影响很大,同时它也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像这个韩国、朝鲜,就整个东亚地区吧,孔子的思想,实际上是在整个东亚地区,儒学都是占据主导地位。
孔子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学者称,自古以来教师的数目可谓不可胜数,但是像孔子那样,凭个人的身份并完全依靠对年轻人的教导,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教师却是屈指可数的。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也都开学收徒,到战国时期,儒家已经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最为兴盛的学派之一,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上入朝堂,下进闾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和传统文化的轴心,孔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对世界文明也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