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教育
带儿子成长的过程常被周围亲友戏称为“三无”教育,玩笑之余,思之,得之。 无教材、无课堂、无教师的教学过程,简称三无教育。 无教材指没有固定的教材;无课堂指没有实施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无教师指没有专为讲某一课程而配备的老师。 因为三无,所以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了。 三无的本质是“无教”,但是光“无教”又怎么能保证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学习,“无教”的另一面是“有学”,我们只是强调了“教学”中学的意义和价值。 知识、学问也好,做人、做事也好,我相信,一个人从孩童时代一步步成长到一个品质优秀才华橫溢的成熟青年,这些方面应该都是学会的,而不是被教会的。 当然,这种信念并不完全否定教的相对价值,只是把程序化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放在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后天的成长过程因学习內容上的不同和学习方式上的区别导致了人的不同状态和势头。但学习的本质是一致的。 教材、教师、课堂介入人的成长过程,其出发点是为孩子的成长方向及能力形成负责,这一点并没有错,而且多少年来也的的确确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介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儿童的自然成长过程,学生时代的厌学,毕业以后的迷茫,成年时代的困惑或许都和少儿时期的被教有关。 没有教师并不是说儿童的成长可以脱离成年人独立成长,相反,这种无教师的教育对老师(为区别性质上的不同,我们可称导师)的要求会更高。 导师不仅需要懂知识、学问,更重要的是需要懂人,尤其要懂人的心理、思维、品质、精神等主观性因素的生成、发育、变化等规律。 导师的价值不在于他能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他能否根据不同孩子的成长实际设置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在于他是否能营造出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氛围,在于他是否能让孩子受到方向和方法选择上的启发…… 同样,没有课堂也不是说孩子没有学习环境,而是需要更精心设计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学习环境。 广义地说,天地自然是人成长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成长环境,风声雨声、虫鸣鸟叫,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自然景象里包含着丰富的自然智慧和自然力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感受这份天赐的智慧和力量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吗? 历史人文,社会市场是千年先民为人的成长创造出的又一超时空的学习环境,领着孩子静静地去感受古今圣贤的创新故事、国际国内波澜壮阔的时代景象,不也是一种大课堂熏陶吗? 狭义地说,一个小的学习、成长环境(书房、琴房、实验室、健身房等)的设置包含两个方面,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 人文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孩子身边的成年人,特别是父母亲和导师。 孩子的正心念、正思维、正能量等正向精神因素都长期风气熏陶而聚集起来的。父母亲所形成的家风和导师创设引导出来的学风构成这一过程中孩子成长的人文环境。所以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名师出高徒”等说法。 物理环境是由导师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所特意创设出来的,并根据儿童的成长需要适时调整。 这是儿童成长的小课堂,不同的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教课老师的课堂,主动学习的品质应该会得到很好的成长。 没有教材也并不是说完全拒绝接受教育部门所设置的中小学课本,而是在孩子学习的內容上不拘限于这一系列中小学课本。 客观的知识和学问存放在各种各样的图书、文献等资料中,而且今天这个所谓的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上更可以亳不费力地检索到你所需要的各种资讯信息。 好奇和探索几乎是每个正常儿童的本能,好的导师非常明白这一点,而且也能借助于这种本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孩子一步步向知识的海洋深入进军。 主动学习的行为一旦形成,那学习的资料就可以大量供给了,其中当然也包含中小学课本这点教材。 没有教材、没有课堂、没有教师的教育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艰难,那样辛苦,相反,因为这种教育是顺着儿童的天性和成长规律来做的,所以找到学习感觉并尝到学习甜头的儿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