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言模式大多来自于原生家庭,核心家庭和身边朋友,语言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也许你不知道哪句话就会戳伤孩子,你也不知道哪句话会带给孩子力量。但言语的模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学习和改变语言模式,增进和孩子的关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怎么说话,才能跟孩子拉近距离呢?
第一, 要请求,但不要命令。如果孩子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命令,比如:把这个拿走;不要跟弟弟打架;关掉电视等等,结果常常会是,父母跟孩子一遍遍的唠叨,孩子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我们自己也更希望别人用商量的语气来跟我们说话,孩子也一样。
那什么是商量的语气呢,当我们跟孩子提要求时,在一句话的最后加上“好吗?行吗?”等反问词语。 “你把桌子收拾一下”是个命令的话语,而“你把桌子收拾一下,好吗?”就变为商量的语气了。
第二,抛弃修饰性的问题。
为了让孩子听话,父母特别喜欢用修饰性的问题,当妈妈想让孩子打扫他的房间时,他不说你打扫一下你的房间好吗?而是先说一句,让孩子感到羞愧和自责的修饰性的话,例如房间怎么还是这么乱。
这句话中可能隐含的信息是:你本应该打扫好房间了,你不好,你是个懒虫,你不听话,你应该听话的,等等信息。
再比如:为什么打你弟弟,其中可能隐含的信息是,你居然打弟弟,你太坏了,你真的很蠢,你没有理由打你弟弟,而你竟然还是打了。
父母在提出要求前,不要再使用这些修饰性的问题,那些孩子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否则孩子就会不再听你说话,避免修饰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让孩子合作,而且可以使孩子少接触灼烈的沟通技巧修饰性的问题不仅对孩子不起作用,而且使得父母无法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于传达出的负面信息负有责任。
第三, 要直截了当。
父母们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直截了当,特别是对男孩子,女性通常会把他们讨厌的事情说出来,但不会接着提出要求,这就好像在沙漠里钓鱼,他们很难得到想要的回应。例如:你们这些孩子太吵了,隐含的命令是:你们安静。
孩子常常意识不到这些隐含的要求,他们只好一言不发,两眼发呆,想要获得直接的回应,就要直接提出要求,而不是一个劲儿地表达负面信息,仅仅关注孩子做错了什么,或者为什么孩子感觉不好,无助于让孩子合作。
再比如刚刚的那个例子:你们这些孩子太吵了,对他们提出正面的要求就是:请你们安静好吗?
第四,不要长篇大论的说教。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跟他们说话,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总是向孩子提太多建议,进行太多说教,当父母用说教来让孩子做某件事情时,或者告诉他们为什么错了,是尤其让孩子感到厌烦,说教不仅没有任何价值,而且还会起反作用。再用刚刚的那个例子,看见弟弟大姐姐,有的父母会说:你弟弟刚刚不是故意撞到你的,他不小心,你是姐姐要让着她。这样会让姐姐感到不舒服,感觉父母偏袒弟弟。你可以教女儿这样说:“我不喜欢有人打我,请不要打我。”教会的不仅仅是语言模式,更是孩子处理方法的技巧。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进入暑期,我们的“父母小课堂”将停休一个半月,感谢大家的陪伴,8月28日,让我们再相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