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好学校才知道,人与人的差别比人和狗的都大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人与人的差别比人和狗的都大

2018-03-11    16'22''

主播: 梦中依稀遇见你

48 3

介绍:
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主播:依稀 歌曲:如果你能我的感同身受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读大学有什么用? 你看那北大毕业的还有卖猪肉的,清华毕业的还当保安,我手下刚招来的985大学的高材生,来了还不是要从打杂开始干? 还有人说,你看那些当年的高考状元,哪个成为行业领袖了?应试教育不行,净教出一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更会有人说,我们公司一招聘,投简历的都是211、985,来了也没发现好到哪去,眼高手低,有的大专生可能还更踏实肯干一点。 以上这些言论,我们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统称为“酸葡萄心理”。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小时候,在家门口读一所普通的小学。 真的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整整玩了六年。 那时候小升初,北京还没有现在的“锁区”政策,我交了狗屎运,阴差阳错进了海淀区大名鼎鼎的X大附中。 一路上,尽管自己只是学渣,但见过太多学霸和大牛。 咱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 一所好学校,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真的是一辈子的。 好学校,教给学生真正的努力和拼搏 刚进X大附中,我就发现,只有自己小学玩了六年,别人可都不是啊! 我那时的英文水平,基本限于认识26个字母,估计比现在很多英文启蒙做得早的3,4岁的孩子还差远了; 我的同桌,英文如百灵鸟一样流畅悦耳,看英文电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经常谈笑风生。 她在小学六年,已经能把很多原版的儿童文学名著,如《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全书背诵。 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每一科都被学霸们碾压。 坐在我后面的男生,初中就学完了中学数学,开始自学微积分和大学高数; 我们语文课代表,小学就熟读四书五经,能用古文洋洋洒洒地写作; 听高中班主任说,我们学校的一位学长,爱好天文,天天去学校的天文台观测,国内外天文权威刊物发表论文。 因为贡献重大,国际上把一颗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时他16岁。 上中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怪不错了。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自己多么才疏学浅,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应当多么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幸而我从初中开始住校,晚自习的时候,能24小时、近距离观摩这些学霸、牛人是怎么努力的。 作业?课间早就做完了,晚自习上,X大附中的同学都在复习、预习(除了那些做国际奥赛,和自学大学内容的)。 我晚自习的同桌,在我们普通班排名前几名。 她每天晚上,把每个科目,每天学的内容,各做5、6本课外练习册来巩固(她做得真是飞快!她做5、6本的时间,我差不多勉强能做完1本)。 做完习题,她还常有时间“放松一下”,把语文书上的古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译成古文。她后来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顿。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也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 每一分进步,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 好学校,带给学生视野和见识 初中的时候,网络还不发达,信息很闭塞。那时,我根本不知道美国大学为何物。 睡我对床的学霸姑娘,酷爱二战史,梦想是考上美国的“西点军校”。我问为什么? 她告诉我,西点军校除了培养出了美国最多的将军(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巴顿将军……)。 还培养出了世界财富500强中,1000多名历届董事长,2000多名副董事长,5000多名历届CEO。全美国任何一所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的管理精英。 我深深惊叹于她的视野、见识和梦想。 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梦想,从“当个白领”,也改成了“考上西点军校”,你看,孩子之间的影响力是多么大啊。 后来,尽管没有真正去报考西点,我在追求这个梦想的过程中,跟着对床的姑娘,读了十几本详细的二战史,还看了很多二战纪录片(尽管现在都快忘光了)。 为了军校的身体要求,我俩非常努力地锻炼身体,每天跑1200米、跳几百阶台阶、100个仰卧起坐……我们还为了留学的梦想,特别努力地学英文。 我从初一班里英文最差的学生,发奋努力,每天背诵一篇新概念三/四。 还利用寒暑假,把老友记看了差不多10遍,高一时英文统考,我考了全区第一。 初中时,我们学校离北大清华不远,有很多非常精英的书店。 同学们相互“攀比”,抢着买过期的原版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还有“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书。 其实我感觉买了也看不懂,但这种“攀比”还是比“比吃比穿”强多了。 多少年后,看到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人生七年》常想起当年的买过期华尔街日报的日子。 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野的较量。 上大学的时候,一位最好的哥儿们,在姑姑的影响下,10岁就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叫Stanley,因为从小的目标是要进“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 他有个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习惯,大学四年,每天都要仿写几篇华尔街日报的文章。 一来熟悉金融市场,二来练习英文写作。 他是这样做的: 先读一篇文章,然后背扣过去,用自己的话盲写一遍。然后对照一遍,再背扣过去,再盲写一遍。直到几乎和原文用词一样为止。 去年,他从高盛辞职,进入美国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成为最年轻的合伙人,他也是管理层唯一的亚洲面孔,年薪几百万美金。 他的美国同事,需要写文章,都请他写——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英文写作还不如高中毕业才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出生在罗马又如何? 只要足够努力,有宽广的视野和抱负,凭什么就不能在罗马叱咤风云呢。 另一件事也令我至今难忘。高中的时候,我的两个朋友,申请去做了校图书馆的志愿者。 我当时还心里小小地鄙视了人家,图书馆志愿者,不就是每周去码书么? 后来,事实证明了我是多么愚蠢。那时候,普通学生每次能借2本书; 图书馆志愿者,能每次借5本书。我荒废了时日,高中时没顾得上读多少书; 这两个同学,每周末回家的时候,旅行箱里都装满了书,周而复始。 她俩用了高一高二两年时间,全面扫荡了我们高中的图书馆。 每人读了几百本书。高三的时候,她们收心学习,一人考上北大,另一人考上清华。 大学毕业更令人叹服,上了北大的姑娘,研究生去了普林斯顿,成了国内环境学的专家; 上了清华的姑娘,去哈佛读博,现在成了美国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 去了好学校,能大大拓展我们的视野和见识,让他亲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个方向努力。 好学校教给学生,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儿 高考那几天,我上吐下泻,少考了40多分,踩线进了号称全国第三的大学(当然,国内有十来所大学都是第三)。 因为分数低,被调剂,进了一个非常奇葩的专业。我不甘于调剂,考了托福SAT,申请转学去了美国。 在中国大学的时候,感觉上进=考证。学长学姐告诉我,管它什么证,都去考! 你是北京人,也要去考普通话的证!总之,多一个证就比少一个证好。除了考证,好像没有什么办法变得更优秀。 出国之前,我满脑子是“好好学习”——每门课都考A+,考出接近满分的GPA和金光闪闪的GRE。 得到教授的推荐信,申请牛校的研究生,然后去华尔街或硅谷找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 刚一进校门,我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被颠覆了。在美国大学,大家都在忙着改变世界。 一个读博士的学长,出身贫寒,看到美国大学图书馆成吨出售1美分的旧书(,而自己贫苦的家乡,留守儿童们穷得根本没有书看。 他成立了帮助农村儿童阅读的公益组织,每年几百位留学生到农村支教,还给很多贫困的村子建立了小学图书馆,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 一个比我高一级的学长,因为自己给国内父母打电话不方便,创办了美国前三名的华人电话卡网站。 那时他才大三,每月营收上百万美金。我们用他的电话卡平台联系国内的家人朋友,又方便又省钱。 有的同学,还读本科呢,不仅学费生活费自己赚出来(美国学费一年30万啊!),还能补贴家里,真是太牛了。 被深深震撼之后,我开始思考,不要只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改变世界,要帮助、影响更多的人。 大学期间,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我前前后后打了十几份工,寒暑假也到处实习、实践,一来锻炼自己,二来减轻家里供我读书的负担。 好学校给学生最优质的人脉、圈子、资源 名校不能确保人生的上限,却能设定人生的下限。 不止给了学生敲门砖、入场券,还给了人脉、圈子、资源。 除了人脉和圈子,好学校还提供了最优质的婚恋圈子。 我高考之前,妈妈鼓励我,好好学习,你考上什么档次的大学,很有可能将来男朋友就是什么学校的哦! 但这也是实情。《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198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结婚。 “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越来越少,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越来越难了。“你是谁,就会嫁给谁”。 我的朋友圈子里也是这样,有的夫妻都是藤校毕业,有的夫妻都毕业于沃顿,有的夫妻一个北大一个清华(不知道将来会告诉娃,哪个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孩童时代的经历,中学时代的境遇是我们开启大学生活的关键经历。 名校不是终点,它是对你多年付出的回报,以及新征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