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从业考试热”的持续升温,一股的“挂靠风”也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所谓“挂靠”,实际上指的是一些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为了登记备案或者是保壳,寻找具备基金从业资格的人在单位“挂职”,并给予其一定的酬劳,而这种行为无疑是在规避监管。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显示,从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其高管人员均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同时,从事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法定代表人等负责人也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目前基金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并不高,据中基协相关负责人称,截至今年9月底,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考试平均通过率约50%。目前,存在“高管人员无证券投资基金从业资格”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记录还有6640条。如果年底,公司高管仍然没有获得相应的资格,这些基金管理人将面临产品无法发行的风险。对于那些想要保壳或者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公司,找一个符合要求的“名义高管”挂职迫在眉睫。
由于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日a渐规范化,对于很多私募高管来说,要考过从业资格并非易事。在从业资格规范化、监管门槛提高、考试通过率降低的局面下,众多机构开始选择铤而走险。对于很多持有基金从业资格的人来说,这样的基金资格挂靠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大多数人均收到了资管公司的回应,一般要求挂职法人代表或者普通高管,并承诺会给予一定的酬劳,根据所承担的风险不同,费用也不一样。今年九月份,“挂靠法人”的酬劳甚至开到了年薪十万。经调查,其实薪酬并没有业界盛传的那么高。资管公司给出的酬劳虽然各不相同,但年薪一般在六千以内,最少的则不低于两千。
事实上,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挂靠”都面临较大的风险,所以在挂靠手续办妥之前,双方还会私下签订协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协议仅具有内部约束力,对外是没有法律效应的,而法定代表人是需要对外公示的。换言之,一旦公司出现重大事故,比如私募失联事件,名义法人代表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金融委员会法案室原主任朱少平也表示,“挂靠”这种行为是违规的,基金管理公司招用持有从业资格的人员,不签正式合同,不给工作,这种借用资格应对监管部门和协会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的产品出现问题,挂职人员肯定是要承担责任的。而公司的挂靠行为一旦被监管机构查出来,也随时面临被摘牌的风险,私募最稳妥的办法还是自己考过这个资格。
本文由明星私募网原创,采集注明来源:明星私募网(微信公众号:mxsimu)。